刷到京东要出电动车的消息,12万左右,一开始绵还觉得,不就是又多了一款电动车嘛,市面上这个价位的车也不少,比如比亚迪海豚、五菱缤果,有啥新鲜的?
直到后来查了点数据,又看了看它的合作方,才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甚至有点“吓人”:不是说车吓人,是它背后的玩法,可能要把整个汽车行业的老规矩给打乱了。
有人说,京东不就是个卖东西的嘛,怎么还掺和造车了?
其实绵去查了才知道,京东早就在汽车圈“打转”了,前几年投资蔚来,后来又搞整车销售、养车门店,现在联合广汽、宁德时代出新车,算是把“买、养、用”的链条给串起来了。
但这次不一样,它不是简单“卖车”,是把卖家电、卖3C的逻辑,硬生生搬到了汽车这个“大件”上,这才是最让行业慌的地方。
先说说消费端吧,懂的都懂,以前我们买辆车多费劲?
去4S店看车,销售围着你转,报的价里藏着各种“猫腻”,比如“加装包”“服务费”,明明网上查的裸车价10万,真要提车可能得11万多;
想选个喜欢的车身颜色,要么加钱,要么等半个月;提车后想做个车衣、装个行车记录仪,还得再找地方,又费钱又费时间。
但京东这次搞的“套餐模式”,算是把这些麻烦给拆了:除了标准版,还有“车衣定制版”“车品配装版”“养护加持版”,你想要的配置,直接在下单时选好,提车的时候全都弄好,不用再跑第二趟。
举个栗子,绵有个朋友去年买电动车,想加个原厂行车记录仪,4S店要收2000块,后来他自己在网上买,找门店安装,算下来才800多,还省了1200。
但京东这套餐,据说行车记录仪、车衣这些都是直接和厂家合作,价格比自己单买还便宜,而且安装是京东养车门店负责,出了问题直接找京东,不用再跟4S店、安装店“扯皮”。
据某汽车调研机构2024年的数据,消费者在4S店加装常用配件,平均要多花30%的钱,京东这波相当于把“加价”的水分给挤干了,你说其他车企能不慌吗?
再说说供应链这块,绵觉得这才是京东的“杀手锏”。
传统车企造车,都是自己定好车型、配置,然后找供应商生产,最后推向市场,能不能卖好全看“赌”得对不对。
比如前两年有个国产车企,觉得大型SUV会火,一下子造了不少,结果后来消费者更爱小型电动车,导致库存堆了3个多月的销量,最后只能降价清库存,亏了不少。
但京东不一样,它手里有6亿活跃用户的数据,谁在搜“通勤电动车”,谁关注“童安全座椅接口”,谁在意“换电方便不方便”,这些数据都能直接反馈给广汽和宁德时代。
比如数据显示,70%的用户买10-12万电动车是为了日常通勤,每天开50公里以内广汽就不用把续航做太高,反而可以优化空间;
又比如很多用户担心换电不方便,宁德时代就可以在这些用户集中的城市多建换电站。
这种“用户要啥我造啥”的模式,比车企自己“拍脑袋”靠谱多了。
而且三方分工特别明确:广汽负责造车身,毕竟它造了这么多年车,生产线成熟,质量有保障;
宁德时代负责电池和换电,它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厂商,技术没话说;
京东负责卖和服务,它的线上渠道和线下门店,比很多车企自己的销售网络还广。
这种“各司其职”的合作,能把成本压到最低,12万的定价也就有了底气。
说到换电,绵得单独唠唠。
以前大家觉得换电是高端电动车的“专利”,比如蔚来,换电车型起步价都30多万,普通消费者想都不敢想。
但这次京东这款车,直接用上了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技术,100秒就能换好电池,比加油还快。
而且据宁德时代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它在国内主要城市的换电站覆盖率已经达到65%,比2024年提升了20%,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基本每个区都有好几座换电站,甚至有些县城都有了。
这就解决了很多人买电动车的“痛点”:怕没电,怕充电慢。
有网友开玩笑说,以前买电动车是“买电池送车”,现在京东这波是“买服务送车加电池”,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道理。
以前换电要办会员、要预约,现在京东可能把换电服务直接包在套餐里,每月花点钱就能随便换,不用一次性买电池,购车门槛又降了不少。
这对那些没固定停车位、没法装充电桩的用户来说,吸引力太大了,而这类用户在10-12万价位里占了不少比例,你说其他只做充电车型的车企,能不着急吗?
最让行业“胆寒”的,其实是京东对定价逻辑的冲击。
绵去查了乘联会2025年1-9月的数据,10-12万价位的乘用车销量占比达到35.2%,是所有价位里最高的,算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前这个价位的电动车,要么是小品牌,配置一般,比如某品牌车型,续航才300多公里,还没有智能车机;
要么是大品牌的入门款,减配严重,比如某合资品牌电动车,连倒车影像都要选装。
但京东这款车,有广汽的制造品质,有宁德时代的电池,还带换电功能,居然只卖12万,在平静的湖里扔了颗石头。
已经有车企开始“应对”了,比如比亚迪海豚2025款,悄悄把续航从401公里提到了450公里,还加了无线充电,价格却没涨,还是11万多;
五菱缤果也推出了“换电版”,虽然换电速度没那么快,但也算是跟上了节奏。
这些变化,说白了就是被京东“逼”的,要是不跟进,消费者肯定更愿意选京东这款“性价比更高”的车。
而且京东还有个优势,就是“双11”,每年双11京东都会搞大促,家电、手机能便宜不少,这次新车赶上双11发布,说不定还会有补贴,到时候价格可能更低,这对其他车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有人可能会说,京东又不造车身,又不造电池,就是个“中间商”,能掀起多大风浪?
但绵觉得,京东真正厉害的,是它改变了汽车行业的“盈利逻辑”。
传统车企靠什么赚钱?除了卖车,更多是靠售后,比如保养、维修、配件,这些利润比卖车还高。
但京东把售后也给“透明化”了,它的养车门店,保养价格明码标价,比如小保养299元,比4S店便宜一半还多;
配件也是原厂直供,不用怕买到假货。
这就断了很多车企的“后路”,要是售后赚不到钱,只能靠卖车赚钱它们要么降价,要么提升配置,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当然了,京东这波操作也不是没风险。
比如换电站的覆盖,虽然主要城市够了,但偏远地区还不行,要是用户买了车,在老家找不到换电站,肯定会抱怨;
又比如品控,虽然广汽造了很多年车,但这款车是联合开发的,能不能保证每辆车都没问题,还得看实际交付后的情况;
还有服务,京东养车门店以前主要做保养、换轮胎,现在要做电动车的维修,师傅的技术能不能跟上,也是个问题。
不过绵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换电站可以慢慢建,品控可以慢慢优化,师傅可以慢慢培训,只要大方向对了,小问题都不是事。
话说回来,京东这12万的电动车,之所以能让整个行业害怕,不是因为它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它带来了一种“新玩法”。
以前汽车行业都是“车企说了算”,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但现在京东用数据和渠道,把话语权交给了消费者,这才是最根本的改变。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电商平台、科技公司进入汽车行业,用新的模式挑战传统车企,到时候受益的肯定是我们普通消费者,能买到更便宜、更好用、更省心的车。
绵挺期待11月9日新车发布的,也想看看它的真实销量,要是卖得好,说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以后汽车行业可能会变得更透明、更亲民。
要是卖得不好,也没关系,至少它给行业敲了个警钟,让车企知道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管怎么说,京东这波操作,都算是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鲜血液”,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进步,从以前靠合资,到现在自主供应链能支撑这样的跨界合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