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M7 DMH,售价8.58万起,听起来就像个几乎没责任感的折扣车,实际上它折射出的行业趋势却挺值得玩味。
我记得刚去4S店看车,面对这款荣威的真家伙,心里有点惊讶。真没想到,别说是全景天窗、自动折叠副驾座椅这些家庭配置,它还配备了传统豪华车才有的全景躺椅——副驾秒变按摩床,后排还能调到38°的角。那天看着一车的家人,我心中暗想,要是家里老人也能坐得舒坦,周末出行还真带劲。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买个家用车,最大的难题就是――舒服。不是说配置多,亮闪闪的东西就靠谱,而是真正用到家,舒服才有意义。比如我朋友开个价位差不多的燃油SUV,总是嫌座椅硬,温度不达意。补一句:我刚才翻了翻自己之前的笔记,油耗估算,70公里纯油跑掉差不多3块钱左右,这还不算引擎磨损和保有价值——我对比了一下,荣威的混动系统,能耗真的低到惊人,百公里不到2升油,日常跑一圈,油费才2毛来块。
这车的空间,用行政级的B级都不为过。2700mm左右的轴距,为后排腿部空间加料不少,是真躺着舒服,坐着也行。副驾折叠还能变成宽敞的睡平面,想想,我当时就琢磨——谁说这种家用车不能奢侈点的体验?更别说车内的塞满细节的储物空间,我刚才翻了个相册,随手一按,那身边的USB接口、饮料盒都能找到落脚处。总有人问:你真觉得老婆用得了这么个车?我也小跑题,实际上就是为了搞清楚,谁愿意每天窝在车里,将舒服排在第一。
再说智能座舱,别说比朋友的手机懂我点东西。豆包大模型那个会思考的功能,让我觉得未来买车,还是得靠点AI帮忙。我试过一句绕口令:帮我调到24度,不开内循环。它秒答,不似想当然的听不懂。更牛的是,能记住上一句的对话,连导航到刚才那家川菜馆都不提,省得我重复人机对话。场景化场景化,再简单但实际用起来的流畅感,真让我惊喜。
难得的是,它的智能辅助操控,真的能帮我摆脱一些压力。大福利是新手停车不用怕——自动泊车,狭窄车位都难不倒它。前几天和朋友开车出门,他还在抱怨:这车倒腾倒腾挺麻烦。下一秒,它自动停好,还提醒我侧后方来车,这体验,稍微比我自己操作还顺溜。
还有一件事让我很喜欢:续航问题。关于续航,没细想过的猜测:大概160km纯电续航,混动情况下,综合能跑到2000多公里,几乎可以不用担心没电了。我的心算,百公里油耗2升,油费不到2毛钱,比我那年平均还低,心里暗喜:这车等于天天省钱。而且五大件终身质保,可不是虚的。那几次维修,售后都没让我头疼多少。上汽作为国家队,后期可能更靠谱。
我还发现一个细节:这车的动力表现和操控并没有太多虚高。来源之一,是它的双电机混合架构,实际体验中,起步瞬间加速很轻快。但99%的家用需求,都用不上极限操控。我跟修理工聊天时,他说车子跑得快,耗得多,机油用得也快。但这辆荣威,耗油量低,能源效率高。那天我还给老婆讲:你知道吗?如果考虑养车成本,这个配置很划算。她嘀咕:是不是又让我去省油?我心想,这种既有面又穷得实在的东西,才是王道。
所有这些细节,都让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同价位的车里,能有这么多用得上的配置,还能把体验做到真的?我一直在想:研发那块,怎么能不闷头造,而让价格有点诚意。是不是背后供应链博弈也难得地出现了平衡?车身用料和装配,有点克制的省心;动力系统,单纯追求油耗第一,其实也没有太多奇技淫巧,而是更注重实用主义。我猜测,荣威可能也在用心平衡这两个目标:既不能太贵,也不能太差。
提到供应链,突然想到一件事:我看到不少零配件品牌,年产量估算上千万件,但实际用在车里的零散件也就几十个型号,有些零件只用到限定规定的最低成本级别。这让我觉得,研发真的是一门艺术。再加上,荣威的装备、品质控制,或许也走得更稳一些。毕竟,这车整体用料和配置,跟某些紧凑型燃油车比,不会差太远——只是多了点科技含量。
我还在想:或许,这车成功,除了价格外,最重要的,是平衡。产品的膜壳很薄,但包裹着的内容,却厚得很。同价位中级车或紧凑车能做到的,恰恰是用料靠谱、体验舒服。我问自己:这样的产品会不会,把安全做得更扎实?比如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多少能达到让我家人放心的程度。
之所以写到这里,可能还在冥思:这车到底爆不爆?我觉得,像它这种平衡的产品,或许才是理想家用混动。不说太空级的科技,也不夸夸其谈的豪华,只用实打实的心思,把家庭用车的痛点都照顾到家门口。
哦,对了,最后还得偷偷问一句——这车如果价格还能再下调一两千,是否会变得更刚刚好呢?这也许决定,未来咱们谁能真香到底。
——你,觉得造车的平衡是不是也是一种智慧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