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新规出台,隐藏式把手退场,安全至上时代来临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车门新规出台,隐藏式把手退场,安全至上时代来临

工信部出手了。汽车设计迎来重要转折。隐藏式门把手——这一曾被追捧的“科技标配”——即将退场。

2025年9月24日。《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直指安全隐患。新规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置机械释放功能。操作空间不小于60mm×20mm×25mm。这意味着全隐藏式设计被明确禁止。

01 华丽外衣下的安全隐患

隐藏式门把手曾是科技感的象征。它源于1952年奔驰300SL。为降低风阻而生。近年来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普及率已超70%。

但问题随之暴露。

用户体验堪忧。超过40%消费者首次使用需耗时30秒以上才能找到开启方式。北方地区冬季冻结问题突出。2024年冬季维修案例同比增长65%。

安全风险更致命。

某品牌汽车在山西运城追尾后起火。电路中断导致电动门把手失效。延误疏散。造成伤亡。类似案例不胜枚举。隐藏式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98%。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不讳:“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的改善微乎其微。”反而增加重量和噪声。小鹏汽车何小鹏也承认设计不足。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解决方案。

车门新规出台,隐藏式把手退场,安全至上时代来临-有驾

02 新国标的技术底线

新标准构筑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机械冗余成为强制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确保断电、碰撞后仍能开启。系统需在断电后承受至少200牛顿拉力。保证30秒内手动开门。

标识统一化。隐藏式/应急把手需使用ISO标准荧光橙色标识。尺寸不小于3厘米×5厘米。夜间可视距离20米以上。终结了标识随意、尺寸过小的乱象。

结构强度全面提升。抗拉强度从150牛顿提升至300牛顿。新增时速50公里动态碰撞测试。电动车门把手需配备压力传感器。遇阻力自动回弹。

安全逻辑重构。碰撞后备用电源需维持门锁供电至少3分钟。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电释放功能需保持至少5秒的功能抑制。

03 行业迎来重塑时刻

新国标倒逼技术迭代。推动理念变革。

约30%新能源车型需改款。纯电子感应隐藏式把手将被淘汰。机械拉线、液压接口等技术方案或成新标杆。

车门新规出台,隐藏式把手退场,安全至上时代来临-有驾

供应链面临洗牌。3D热成型门环、碳纤维增强尼龙等新材料需求激增。荧光涂层订单量预计增长200%。技术储备不足的中小企业可能出局。

用户体验改善。车机系统需增加应急操作引导。启动时播放动画。事故时语音提示。北方用户冬季门把手冻结问题有望缓解。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价值观回归。从“造型优先”到“生命至上”的深刻转型。

04 未来之路

新规过渡期安排合理。建议2027年1月1日实施。新申请车型有7个月过渡期。已获批准车型有19个月调整时间。

车企已积极应对。比亚迪海豹06回归机械半隐藏式把手。小米SU7选用电动解锁与机械结合方案。极氪007GT在碰撞时能及时弹出把手。

但这只是开始。继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新国标后。电子后视镜等争议设计可能纳入审查。汽车安全监管网络正在形成。

结语

车门把手虽小。关乎生命大事。

当科技美学与生命安全冲突时。冗余设计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场变革推动行业构建更可靠、更具韧性的出行生态。

衡量好车的标准从来不是车门如何隐藏。而是危机时刻能否顺利打开。

安全。永远是汽车的终极追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