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技”转向“务实”的蜕变,上海车展成为中国车企撬开全球汽车工业格局的杠杆,今天瓴麟科技就带你了解一下这场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的展会背后的技术战略。
2025年4月23日,上海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如约举行,今年也是上海车展的四十周年,技术创新的浪潮比往年要更加猛烈,看似少了些“花式整活”,但实际是打了场科技擂台。如果说前几年的车展是新能源车的“秀场”,那今年更像是一场技术深水区的“暗战”——车企们不再单纯比拼续航和屏幕尺寸,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底层、更关乎未来的领域:安全责任、能耗革命、人机交互,甚至材料和能源的颠覆性探索。
先从自动驾驶说起。过去几年,车企总爱用“零接管”,“完全解放双手”这样的口号吸引眼球,但今年风向变了。广汽直接甩出一张“安全兜底”的王牌,宣布为L4级自动驾驶事故承担第一责任,他们和滴滴合作推出的L4量产车,传感器失效概率低至百万分之一,而华为的ADS 3.0系统则用“端到端”架构把复杂路口的通过率提升,暴雨天也能靠毫米波雷达精准刹停。有意思的是,连激光雷达都开始“白菜价”了,让更多普通车型也能标配高阶智驾。技术狂飙的同时,行业终于意识到:自动驾驶不是炫技,安全才是商业化的前提。
新能源的战场则卷出了新高度。宁德时代推出钠新电池,零下40℃环境下电芯能量保持率仍达90%。哈弗品牌发布“开启新能源四驱时代”战略宣言,宣布全面聚焦新能源四驱技术研发,未来哈弗新能源只做四驱。Hi4超混四驱技术正是秉持这一理念诞生的。其能耗更低,实现前轴双电机集成,整车重量更轻;搭载工程热效率41.5%的专用发动机,以及两个传动效率接近98%的高效驱动电机,整车驱动效率更高。
回头看看,这届车展少了些博眼球的“帽子戏法”,却多了对技术本质的思考。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行业的转向——从追求“颠覆性黑科技”到深耕“可靠性与体验”,从堆砌参数到解决真实痛点。
“车展热”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从“市场换技术”到借助新能源和智能化实现“弯道超车”,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2024年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100万辆,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则达122.5万辆,渗透率近68%,每三辆新车中就有两辆带电上路。全球化是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长安汽车坚定认为“无海外、不长安”“无基地、不长安”,在全球布局海外五大区域市场,坚持打造全球优秀人才聚集成长高地。
说到底,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跳出了“四个轮子加沙发”的维度,让技术沉淀到每一个螺栓、每一行代码里,当责任与创新成为车企的集体共识,这场始于展台的革命,终将重塑我们每个人的出行生活。未来的车一定会更懂人心、更扛风险、更贴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毕竟,能活下去是那些把技术刻进DNA的“长期主义者”。
从来自桑塔纳的“技术启蒙”到2025年智能驾驶的全球定义,上海车展用四十年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身份重构。回溯上海与中国汽车产业一路共生的进化,不仅是从“技术追随”到“全球领航”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重塑话语权的缩影。这或许便是我们一开始的期望:我们不再需要用望远镜看世界,因为我们已是世界的焦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