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说真的,有点魔幻。中国汽车,就这么干了件大事儿,一下子把全世界的镁光灯都给抢过来了。491万辆。就这个数字,直接把在“全球第一”宝座上舒舒服服坐了8年的日本,给拽了下来。
这消息出来,那感觉,怎么说呢,就跟自家孩子考了全校第一似的,特有面儿,走路都带风。可这股兴奋劲儿一过,脑子里就跟放电影似的,一堆问题一个接一个往外冒。我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不会还是当年卖衬衫卖袜子的老路子,靠便宜货冲量吧?还有,这些车都卖哪儿去了?谁这么给力,一买买那么多?最关键的是,这个第一,烫手不烫手,咱们坐得稳吗?
一提中国制造出口,好多人第一反应还是那两个字——便宜。也确实,你掰着指头数数出口榜上排前面的那几个,名爵ZS,奇瑞瑞虎7,在国内也就是十万块钱上下晃悠的车,有些低配的,六七万都能开走。
这个价,你拿到国外去,跟同级别的日韩车放一块儿,那杀伤力可不是闹着玩的。对很多国外的普通家庭来说,这账太好算了:花更少的钱,买个空间、配置都差不多的车,省下来的钱干点啥不好?性价比这张牌,什么时候打出来都响。
但你要是觉得,咱们出海还是只会这一招,那格局就真的小了。22023年这波大浪里,真正的核武器,是新能源车。你猜怎么着?超过120万辆新能源车浩浩荡荡地开出去了,增速,77.2%,简直吓人。这些车,早就不是“便宜”两个字能概括的了,它们身上贴的是新标签。
就说比亚迪的元PLUS,那车在泰国,简直卖成了神车。当地人抢着买,不光是因为价格实在,更是因为它好像比当地人还懂当地人的生活。你想想,泰国那么热,你一上车,最需要什么?空调啊!它的空调系统就能根据热带气候的特点,智能调节,吹出来的风特舒服。车里那块大屏,还能直接用他们最习惯的导航APP,无缝衔接。这种感觉,就像一个特别会照顾人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你再看看很多传统海外大牌那万年不变的“按键式”内饰,简直就是上个世纪的产物,这怎么比?
还有在俄罗斯的极氪。那地方冬天零下几十度是家常便饭,开电动车最怕啥?怕趴窝啊!极氪的工程师就玩命地优化电池,让它在天寒地冻里也能有个靠谱的续航。这种“为你着想”的聪明劲儿,才是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圈粉的真正秘密。
说到这儿,必须得聊聊俄罗斯。2023年,要问谁买中国车买得最疯,那绝对是俄罗斯,没有之一。这片市场,简直就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一匹超级黑马。
现在的莫斯科街头,风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除了他们自家的老牌子拉达还撑着场面,你再往下看,嚯,畅销榜上一大半都是中国字儿:奇瑞、哈弗、吉利,跟自己家门口似的。就连新能源车这条新赛道,最靓的仔也是中国的极氪。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简单,天时地利人和。原来的那些欧洲、日韩品牌一撤,那么大一块蛋糕,总得有人吃吧?机会就这么砸过来了。而我们呢,正好准备好了。中国车企的反应速度,那叫一个快。而且我们拿过去的东西,也确实对路。俄罗斯人买车,特别务实,很看重后续的维修保养,在这点上,中国车的费用比欧洲车亲民太多了。再加上我们还搞了“卢布分期购车”这种特别接地气的金融方案,一下就把购车门槛给拉下来了。这些细节,看着不起眼,但加在一起,就让中国车成了最触手可及的选择。
不过,兴奋归兴奋,咱心里得有根弦儿。拿下第一,不等于就是“汽车强国”了,离德国、日本那种底蕴,还差着火候。这宝座想坐稳当,坐得热乎,前面的坎儿还多着呢。
你看我们现在主要的出口方式,还是最笨的那种,“整车出海”。在国内造好了,一船一船往外运。这里面的运费、关税,都是一大笔钱,而且特别脆弱,国际贸易政策一有个风吹草动,咱们就得跟着提心吊胆。就像欧盟,最近不就老琢磨着要不要给咱的电动车多收点税嘛。
想破这个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海外建厂,直接在当地生产。但说实话,咱们的海外工厂布局,还处在幼儿园阶段,跟那些全球布满生产线的老牌跨国车企比,差距还很大。
产品也得更“懂”当地才行。不是简单地把方向盘从左边换到右边就完事了。每个地方的人开车习惯、路况气候,千差万别。泰国山路多,那底盘就得调得更硬朗些;欧洲从2025年开始,要求新能源车内饰必须用再生材料,这一下子就把压力给到了我们的整个供应链;还有那些热带国家,没个制冷效果跟冰箱似的空调,夏天开车简直就是受罪。这些,都是得一点点啃下来的硬骨头。
可最要命的,或者说最让我担心的,还不是这些外部的挑战,而是我们自己人,别在背后给自己人捅刀子。
这事儿吧,让我想起个老故事,一个挺疼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忘了,2000年那会儿,中国的摩托车在越南,那叫一个威风,市场份额干到了80%。可后来呢?后来就是一地鸡毛。企业为了抢地盘,开始玩命打价格战,你降一百,我降两百,杀红了眼。到最后,为了压成本,连质量都不管了,偷工减料,售后服务更是一塌糊涂。结果呢?让缓过神来的日本摩托车一个反扑,直接打得我们溃不成军,市场份额掉到只剩1%。
这个教训,今天看,依然让人后背发凉。就在2023年,俄罗斯市场上就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有个中国品牌为了年底冲业绩,突然大降价15%,把其他几个中国兄弟品牌打了个措手不及,大家的利润都被拉下水。这种内耗,这种自己人卷自己人的玩法,最后的结果就是谁也别想赚钱,把整个“中国车”的牌子都给做烂了。
你看看人家日韩车企,他们就聪明得多。经常是财团、商社牵头,“抱团出海”,销售渠道、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大家一块儿用。既有竞争,更有合作,一起把“日本车”、“韩国车”的牌子给抬起来。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说到底,2023年这个第一,是咱们供应链的稳定、新能源赛道的先发优势,再加上国际市场恰好出现的窗口期,几个因素凑到一起的结果。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但绝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的时候。
未来的路其实很清楚,就两个转变:一个是从“把车卖过去”变成“在当地扎下根”,另一个是从靠“便宜”吃饭,变成靠“品牌”和“口碑”吃饭。千万千万,不能再走一遍当年摩托车在越南的老路了。
什么时候,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是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当地制造”的汽车;什么时候,一个老外提起中国车,脑子里想到的不再是“便宜”,而是“可靠”、“智能”、“真酷”,那才说明,我们是真正从一个“汽车大国”,变成了“汽车强国”。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也意味着,不管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选择一辆中国车,都会是一个让人越来越安心和自豪的决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