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就天门山护栏事故致歉,暴露极限测试风险

一辆车,999级台阶,45度陡坡——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奇瑞风云X3L在天门山“天梯”上的真实挑战。2025年11月12日,这场被高调预告的极限测试,最终以车辆失控、撞断护栏收场。没有伤亡,却有争议;没有胜利,却有反思。

事发后,奇瑞迅速致歉,承诺赔偿、修复、反思。执行副总裁李学用曾高调喊出“顶峰相见”,如今相关动态已悄然下架。一场本想点燃品牌热度的营销,转眼成了公众眼中的“翻车现场”。

但这起事件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一辆车是否爬上了台阶,而在于它揭开了一个长期被掩盖的问题:当企业把“挑战”变成流量密码,把“极限”当作宣传武器,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技术的真实飞跃,还是精心包装的泡沫?

近年来,类似的“极限营销”早已不是新鲜事。理想汽车曾放出SUV以百公里时速撞飞重卡的视频,画面震撼,却被网友质疑“牛顿的棺材板压不住了”——物理定律不会为营销让步。小米SU7 Ultra宣称碳纤维前舱盖能导流散热,车主一测,发现开孔根本不通,鼓风机都吹不动一张纸。广汽昊铂演示鸥翼门防夹功能,话音未落,嘉宾手就被夹住惨叫。创维创始人甚至声称“开车能治高血压”,荒诞得让人啼笑皆非。

这些案例看似分散,实则指向同一个逻辑:用极端场景制造视觉冲击,用夸张话术激发用户想象,用“前所未有”“全球首例”等标签抢占注意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越来越难靠产品本身出圈,于是,营销开始“内卷”到极限,甚至不惜游走在安全与诚信的边缘。

天门山的“天梯”本是游客徒步攀登的步道,湿滑、狭窄、无缓冲空间。把它当作车辆测试场,本身就充满争议。即便景区称活动经批准,文旅部门却表示无需报备——这恰恰暴露了监管的模糊地带。企业说“我们有预案”,可当防护绳的卸扣突然脱落,所谓的安全措施瞬间形同虚设。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风险的轻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营销往往建立在“成功才宣传,失败就道歉”的模式上。成功了,是“中国车的骄傲”;失败了,是“一次意外的尝试”。可公共资源、公众信任、品牌信誉,却在一次次“尝试”中被悄然消耗。消费者看到的,不是真实性能的展示,而是选择性呈现的“高光时刻”。

我们并不反对企业展示实力。汽车工业的进步,本就需要突破边界。真正的技术自信,是敢在公开、透明、可验证的条件下接受检验,而不是靠一场惊险的“表演”来博取掌声。当年路虎揽胜挑战天门山,是经过充分改装、择天而行、全程封闭的专业测试,而非在未完全隔离的景区步道上进行直播挑战。

今天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谁嗓门大谁赢”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关心的不只是百公里加速多少秒,更是每一次出行是否安心。一个连防护绳都固定不牢的品牌,如何让人相信它能在关键时刻守护安全?

奇瑞这次的致歉,态度诚恳。但道歉之后,更需要行动。不仅是修复几米护栏,更是重建公众对“挑战”背后真实性的信任。行业也需要反思:当极限测试成为常态,是否该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是否应明确公共空间的使用边界?是否应对夸大宣传设立更严格的追责机制?

回到天门山,那条被撞坏的护栏终将修好,游客依旧会沿着“天梯”一步步向上攀登。他们靠的不是轰鸣的引擎,而是踏实的脚步。或许,这正是对所有企业最朴素的提醒:真正的高度,从来不是靠一次惊险的冲顶来定义的,而是由无数个稳扎稳打的日常积累而成。

营销可以有热度,但不能没有底线;挑战可以有勇气,但不能无视风险。当掌声散去,留下的不应只是残损的护栏,而应是一面镜子——照见技术的真实,也照见企业的自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