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停车场里最后一台途锐静静地倚着影子,像退休警察的最后一班岗。引擎早就熄了,那台6.0L W12发动机好像终于松了口气——不用再和油耗账本死磕,胡桃木的内饰也许还在等着下一个主人,门槛上的灰尘证明了它已经不再年轻了。旁边偶尔有两个年轻人路过,指着这台车轻声说了句“老大众,豪华有点过时”,我恍惚间觉得这场景挺荒诞,有点像殡仪馆前的豪车展览,谁都在等一句最后的定论。
究竟是哪个细节先泄露了这个时代的悄悄话?有人说是大众辉腾三十万公里后机盖下正义凛然的积碳,还有人觉得是途锐这两年落地价的溃败。其实真相很简单——大众的旗舰燃油车型正在一步步退场。路演消息,不再讳言了:“2026年途锐停产”。浓缩到一句话,这二十年里的进口途锐,从满身肌肉到满身电子芯片,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中国市场,都在按部就班地老去。
如果旁观者的定义是只看不动心,那在这桩“途锐停产、纯电途锐上新”的案件现场,我也只能提炼出几个关键证据:第一,燃油车市场在退潮,甭管你是胡桃木还是空悬。第二,纯电旗舰SUV是新宠,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第三,大众的新一代车型不是直接用之前的PPE平台,而是准备一套全新技术体系——SSP平台。这个转型,比当年的W12下岗还要决绝,毕竟底层逻辑早就不是“谁有钱谁豪华”,而是“谁能活下去谁厉害”。
但别急着感叹与怀念,这里没那么多煽情的回眸。大众为什么要这么干?无他,钱袋子紧了。一通电气化矩阵的重组,其实逃不开汽车集团的现金流难题。辉腾消失,途锐靠边,明明都属于“低调奢华”的典范,却躲不过吨吨吨地喝油之余,被集团算进了明年的预算表。你以为新一代纯电途锐ID. TOUAREG会很快到来?现实告诉你,最早也要等到2029年——前提是中途不出什么幺蛾子。
我一直对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转型抱有某种职业性的怀疑。以前查案子时,总会遇到自称“改头换面”的嫌疑人,案件编号换了,犯罪手法还是那套。大众打包燃油车经典名号,把它们全部塞进了ID.电气化系列:你看,有ID.高尔夫、ID.途观、ID. Polo,一水的“曾是热销老将”如今都想靠“纯电化”的新身份重返舞台。但舞台灯亮了,观众还会买账吗?新技术固然炫目,形象当然清新,可终究是换了身份的同一个品牌。
现实里,技术升级和平台换代的故事大部分都被写得很励志,但检察官看多了,也明白有多少项目是“PPT造车”。SSP平台据说要弥补之前MEB和PPE的所有不足,可真正落地之前谁都不知道是不是新剧本还是旧包袱。还有那句“不确定性”藏身于每一份新闻稿里,大众一边讲述ID.纯电途锐的美好未来,一边不肯给出绝对的交付时间,这种“官方话术”已经是老刑警都听腻的托词。说是专业,其实是谨慎,说是谨慎,其实是没底气——毕竟“资金问题”才是最难查清的线索。
我曾听说途锐W12顶级型限量73台,有人为了收藏炒价加了十几万,最后发现这是一台上不上路都得削油票的怪兽。纯电途锐问世前,估价多少还无从得知,但这个车从“豪华燃油”变成“顶级纯电”,估计也少不了贴上一堆“科技”的标签。你要问这和辉腾那种“气场”比起来如何?只能说,这个时代不再需要谁在体检表上秀肌肉,反而更希望大家都能省电、低碳、多续命。
作为旁观者,我只能努力把推理线索捋清楚:一、纯电途锐并非妥妥的继任者,而是延后带来的技术升级产物。二、年龄大了、技术落伍的途锐终究不得不让位给ID.矩阵,这其中既有大势使然,也有企业病灶。三、所谓的新形象、新技术,未必能赢得老买家的赞同,品牌忠诚度和消费习惯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电气化的。
顺着案件再想一步,如果你是那位停车场边等着买新途锐的车主,会怎么选?是信任一台早已宣布“告别”的燃油老将,还是等待一辆只存在于渲染图里的纯电新贵?这道选择题和“抓凶手”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不同年代的汽车梦。
有人说,“大众是低调的豪华”,遗憾的是,低调在当今市场被当作“性价比”的代名词。豪华呢?可能只是大家落座时自嘲那句,“其实我也想买保时捷,但钱包不答应”。途锐和辉腾,就是这场豪华秀的最后遮羞布,一旦燃油停产,电气化降临,让整个舞台有点像穿西装开讲座的魔术师:气氛还在,只是手法都变了。
所以,把事件放到更大的格局里,你会发觉大众此时做的选择,既是技术的必然,也是商业的不得不然。我并不打算给一句“这就是未来”的盖棺定论,毕竟现实总有太多反转。只问一句:在你心目中,途锐的“旗舰身份”是靠着油门和发动机征服的,还是靠着芯片和续航实现的?你愿意为智能和环保买单,还是依然怀念胡桃木和空悬的时代?
有时候,我觉得汽车圈的进化,像刑侦案件里那些没破的悬案——所有的真相都还在路上,只待下一个夜班静静地等答案浮现。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