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空气里混杂着落叶、尾气和咖啡的味道。
11月10日清晨,北京现代总部会议室,灯光明亮得有点扎眼。
大屏幕上,名字赫然跳出来:李凤刚,新任总经理。
窗外是略显灰扑扑的天,屋里却像刚揭开一盘冷盘,大家都在等着“真材实料”端上桌。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人事变动,而是合资车企多年形成的“惯例”被一脚踢翻的现场。
要是你正坐在那张会议桌旁,会不会也忍不住琢磨一句:韩国人真的把帅印交给了中国人?
这回,现代汽车是赌大了,还是破局了?
证据链很清晰。
23年里,韩方总经理从未断过档。
中国常务副总,也只是“二把手”。
突然之间,主角换成了一个80后、清华出身、扎根一汽大众、转战一汽奥迪、玩转过豪华车渠道和新能源转型的李凤刚。
台上的他,大概率还穿着标配西装,搭配略显“技术男”的内敛气质。
媒体们的镜头咔嚓作响,捕捉的不止是表情,还有那句潜台词:“你——准备好了吗?”
有人说,汽车行业没有奇迹,只有周期和惯性。
但这次,北京现代像是一艘搁浅的船,终于换了一个本地船长。
更准确说,是韩方“放下控制权”,让本土经验来主导决策。
理由?
很简单——再不折腾,船就彻底漏底了。
毕竟,昔日百万年销量的北京现代,如今月销不过万,燃油车被自主品牌和合资同门夹击,新能源转型也慢了半拍。
资金倒是刚补上,产品规划也画好大饼,但如果还是“外来和尚念经”,估计没人买账。
咱们摊开来讲,李凤刚的履历本身就像一份“产品说明书”——1981年出生,清华大学机械设计背景,03年进了一汽大众,从技术到管理一路爬,后来又跳槽到一汽奥迪,在销售、渠道、市场、产品端都做过实战。
他的过人之处,并不只是“技术宅”或者“销售鬼才”——而是两者兼具,既能跟工程师聊芯片,也能和经销商谈价格。
甚至在奥迪Q家族极境之旅上,人家自己开账号,下场科普“车规级芯片VS消费级芯片”,分分钟成了短视频爆款。
说白了,这是个既懂“地面作战”也会“空中指挥”的将才。
可惜,汽车行业从来不是秀场。
数据不会因为你换了个帅气的总经理就自动回血。
李凤刚面对的是“连本都输光还得续拍”的残局。
北京现代的品牌力下滑,渠道体系吃紧,经销商心气儿不足,消费者心头更没什么波澜。
“油电并举”,说起来漂亮,落地就难:燃油车守不住高地,新能源又进不去核心圈。
市场是座旋转门,动作慢了,分分钟就被挤到门外。
多说一句,“本土化”这词儿,听起来像春晚台词,实际背后是血淋淋的市场现实。
李凤刚能不能干好?
在一汽奥迪的那几年,他确实有些漂亮仗——比如融合直售,用新渠道模式把豪华燃油车细分市场老大又抢了回来,还算有点战术亮点。
但再高明的将军也怕带兵不齐,尤其是“合资”这个天然的双头怪。
韩国老牌合资,流程复杂,权责模糊,决策慢半拍——现在把帅印交出去,是主动放权,还是逼不得已?
咱们外人没法断言,但北京现代这盘棋,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刻。
说到这里,不妨抬头看看行业大势。
今年新能源车杀疯了,造车新势力和自主品牌一次次“价格战”打得合资品牌抬不起头。
合资车企的“法宝”——全球供应链、成熟管理体系、品牌号召力——都变成了包袱。
出口?
那是退路,可也是无奈之举。
北京现代喊出“2030年50万辆目标”,听着像是给投资人看的剧本,能不能落地,还得看李凤刚这位本土船长能不能把这艘大船转向。
有意思的是,这幕剧里,本土高管和韩方团队的磨合,可能比市场更难啃。
中国市场瞬息万变,消费升级一浪高过一浪,渠道、服务、营销都要本地化。
可要真把“本土化”做彻底,原有的权力体系、KPI逻辑、预算拨付,哪一样不牵一发动全身?
换帅只是开始,能不能“说了算”,才是能不能“做得成”的关键。
当然,作为看过无数企业兴衰的“侦探”,我得自嘲一句:咱们这些围观者,往往低估了企业内部的惯性和妥协。
高层换血、战略升级,在报告里是“新纪元”,在现实中却常常“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最后耗成一地鸡毛。
李凤刚可能是合资车企破局的样本,也可能只是又一位“背锅侠”。
毕竟,教科书里没有写:如何在韩方与中方、燃油与电动、全球与本土间,优雅地跳一支双人舞。
回到开头那个会议室。
窗外的天色更深了,不远处的工地传来几声闷响。
变革的号角吹响了,能不能冲破旧有天花板,还得看李凤刚“真刀真枪”下的执行力和底气。
北京现代的命运,某种意义上也映射着整个合资品牌的选择题——是继续在惯性中消耗,还是用本土化的钥匙开门,赌一次未来?
所以,临近结尾,咱们也别急着下判断。
合资车企的“本土化突围”,到底是一次体制觉醒,还是困兽犹斗的最后挣扎?
韩国人把帅印交给中国人,到底是勇敢的试错,还是不得已的妥协?
李凤刚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你觉得,这一刀下去,是切开新局,还是刀刀见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