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30万以下的车企或将被淘汰!亏损卖车难以停工,巴菲特预言已成现实
现在买车,很多人会先看价格、看参数、看促销,可很少有人会真的去琢磨一句话:“这家车企还能活几年?”以前这个问题压根没人操心,车企都觉得自己是铁打的。
可到了2024年,整个中国汽车圈变了天——年销量如果连30万都冲不上去,不少厂家真的快撑不住了。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汽车圈现在的淘汰赛,比大浪淘沙还残酷。
简单点说,就是车卖得多,才能把成本摊薄,哪怕利润再低也有活命的空间。
卖得少就只能靠赔钱硬撑,停产了就是直接断气。
尤其是新能源车,行业门槛每年都在抬高,最新的说法是,一年不卖个50万台都很难活着。
你看看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头部玩家,年销量早就突破400万、180万了,再看看那些新势力品牌,20万都没摸到,真的压力山大。
为什么会这样?
你以为汽车是技术活,实际上它更像是个规模游戏。
造一辆车,光是厂房、设备、研发、工人工资就得砸几十亿,卖得越多,摊下来成本才便宜。
福特当年靠流水线,一下子把价格砸到底,直接让同行没法玩。
现在中国车市也是这个路子——谁产得多谁有底气跟供应商谈价,谁卖得多谁能在价格战里活下来。
比亚迪能逼着供应商降价,一堆小品牌却只能吃人工、原料、渠道的高价,亏本出货还不得不坚持生产。
大家都懂道理,但现实更狠。
合资品牌曾经是中国马路上的绝对主角,现在市场份额不到30%,法系几乎全灭,韩系、美系也在一路下滑。
德国“三驾马车”奥迪、宝马、奔驰也不再稳坐钓鱼台。
他们的全球销量,有三成到四成都靠中国市场,压力简直爆表。
最要命的是库存。
车企最怕的不是没销量,是库存堆积。
上万台新车一天天搁仓库里,牲损、仓储费每小时都在烧钱。
旧车没卖完,新款又推出,资金都卡在库房里,现金流断了公司立马瘫痪。
广汽菲克就是前车之鉴,2022年销量直接从22万跌到不到两千,半年不到就宣布破产。
这个死亡螺旋,谁都不敢碰。
那有人问,既然亏钱,为什么不直接停产止损?
说起来容易,真干起来要命。
一停产,上下游供应链全线崩溃,员工失业、经销商跑路,渠道断了后再想复活比登天还难。
所以宁愿亏本也要硬撑,清库存、保现金流,真的像是生死搏斗。
这一切其实巴菲特早就说过,美国曾有两千多家车企,最后只剩三家。
中国汽车圈现在的淘汰赛如同百米冲刺,只不过这次谁都没有喘息时间。
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智能化研发烧钱,谁都不容易。
像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看起来风风火火,其实过得也紧巴。
还有不少前几年风头很大的小品牌,现在都在苦苦挣扎,不少厂房已经停工,售后都快没人管。
对消费者来说,这种行业大洗牌其实影响挺大的。
买车不光要看性价比,还得盘算售后是不是稳、二手残值有没有保障。
如果一不小心买了个快倒闭的品牌,几年后连配件都找不到,那真是哭都来不及。
所以现在买车,不仅仅是挑产品,更像是在押注厂家的生命线。
汽车不再是暴利行业,现在连头部车企利润率都掉到了4.4%,变成了微利拼规模的游戏。
没有量,研发再牛也顶不住成本;没有底气,供应链迟早要压垮企业。
这个规则谁都改变不了。
不管是老牌合资,还是新兴新能源,谁都不例外。
最后说一句,这场车圈的生死战,还远远没结束。
未来两年,大浪淘沙还会加速,留在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少。
普通人买车时,多留个心眼,别只看一时的优惠,多问一句:“三五年后这家车企还在吗?”买到绝版古董没人修的风险,谁都承担不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