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发生严重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后起火,导致三名年轻女性遇难。
事故发生后,舆论迅速发酵,公众质疑焦点集中在车辆安全设计、智能驾驶系统响应以及事故后车门是否因电子锁失效导致无法逃生等问题。
4月1日,小米创始人雷军通过微博两度发声,表示“深切哀悼”,并承诺“不会回避责任,全力配合调查”。
小米官方同步回应称,事故车辆起火系撞击导致,非“自燃”,且车内配备机械应急拉手,否认“车门锁死”传言。
雷军的回应看似诚恳,实则暗含企业危机公关的典型策略。
从“沉寂”到“放大招”,他选择在舆论发酵后发声,既避免了第一时间陷入情绪化争议,又通过“哀悼 - 承诺 - 行动”三步走,稳住了公众情绪。
这种“先抑后扬”的节奏,确实符合他一贯的“低谷叙事”风格——正如网友调侃的“雷军式金句”:“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但这次,他面对的不仅是品牌危机,更是三条生命的沉重代价。
事故的核心矛盾,在于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边界。
小米SU7的NOA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后仅1秒便退出控制,驾驶员被迫接管。
两秒的应急反应时间是否合理?
猛烈撞击后起火是否暴露电池防护缺陷?
这些问题尚未有权威结论,但公众的焦虑已蔓延。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车企可以讲情怀,但生命容不得试错。”
雷军的回应中,“配合警方”“提交数据”等措辞严谨,却略显冰冷。
遇难者家属那句“希望说到做到”的评论,道出了公众最朴素的期待:企业不仅要“依法办事”,更应主动展现对生命的敬畏。
小米在技术解释中强调“机械应急拉手”,却未直面家属对“车门锁死”的质疑,这种“技术正确”与“情感缺失”的割裂,或许才是舆论不满的根源。
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汽车时代的光鲜表象——当科技狂奔时,安全与人性是否被落在了身后?
雷军和小米的回应,或许能暂时平息争议,但真正的答案,需要企业用透明、敬畏和持续改进来书写。
毕竟,套路能赢一时,真诚才能立住根基。
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点赞转发,让更多声音被听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