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车市杀出一匹黑马:均价30万以上的理想汽车,一年卖了50.05万辆,相当于每分钟就成交1辆。 它只用了5年就走完特斯拉10年、BBA超20年的路,宝马卖到50万辆花了22年,奥迪熬了26年。
当传统豪车还在炫耀“百年底蕴”时,理想用增程技术平替燃油车、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豪华,硬生生把中国品牌拱上高端市场牌桌。
2019年,中国品牌在30万以上市场占比不足5%,BBA牢牢把控七成份额。 而到了2025年,理想凭一己之力将中国品牌市占率拉升至28%,L9单月销量甚至超越宝马X5。
秘密藏在用户选择里:44%的BBA车主换购时转向理想,因为他们发现“豪华”不再是真皮沙发配机械表盘,而是全家人在车上能躺平看剧、孩子哭闹时一键开启“哄睡模式”。
传统豪车的“炫技”套路被理想碾碎。 2023年,理想把百万级豪车专属的空气悬架,打到30万级车型上,L系列93%的车型标配空悬,最远单车行驶10万公里零故障。
为让东北用户在零下40℃也能用上空气悬架,研发团队把行业通用的-30℃低温测试标准砸穿,用新型混合橡胶材料重制弹簧囊皮,耐久测试次数做到行业标准的1.5倍。
理想产品经理拆解了30万家庭的生活轨迹,发现三个致命痛点:续航焦虑:纯电车周末郊游半径被压缩在150公里内,而二胎家庭平均周末出行达127公里;空间困局:7座SUV第三排像“小板凳”,82%的妈妈需在车内哄睡。
时间浪费:家长平均每天接送孩子耗时72分钟,远超行业均值。于是L系列诞生:增程版综合续航1315公里,六座车型二排标配165度躺平座椅,副驾装上车载冰箱存母乳,后排顶棚挂15.7英寸屏播动画片。
一位北京车主的故事成为经典案例:他买理想ONE后,在App吐槽“后排座椅太硬”,三个月后提的L9座椅填充物加厚3厘米;他反馈“长途孩子无聊”,OTA立刻更新“任务大师”游戏系统。 这种“说到做到”的体验让老车主复购率冲至70%,L9发布时七成订单来自老客推荐。
当友商狂卷纯电时,理想用增程技术撬开市场,转头就亮出纯电王牌:MEGA搭载麒麟5C电池,充电12分钟补能500公里,比特斯拉V4超充快40%。
为匹配补能速度,理想自建725座高速超充站,贯通“七纵三横”国家级高速,车主从哈尔滨开到三亚无需担心充电排队。
2024年7月,理想全球首发端到端+VLM智驾系统。 这套系统让车辆看懂模糊指令,用户说“找能停房车的车位”,车机会自动过滤普通车位;遇到修路围挡,系统能模拟推演绕行方案。 上线半年,城市NOA每公里接管率比竞品低60%,110万车主贡献29.3亿公里训练数据。
理想同学能做的不仅是开关空调:孩子问“恐龙为什么灭绝”,它能用动画片解答;老人说“心口闷”,它秒调座椅角度并导航至最近医院。 更可怕的是,当用户在家喊“预热车辆”,手机端理想同学直接唤醒车机,2024年,用户通过车机控制智能家居超1000万次。
2024年,L6上市首月订单破5万。 供应链团队启动“饱和式救援”:空悬供应商保隆科技在常州工厂隔壁扩建产线,零件下线4小时装车;32家核心供应商组成“4小时物流圈”,当天订单午夜前送达总装线。
Li-MOS系统实时监控2.3万种零部件,库存周转仅8天(行业平均45天)。最终L6从发布到量产只用22天,三个月爬产至月销2.5万辆。
理想把“链主”价值榨到极致:联合孔辉科技研发空悬,成本压到外资品牌的70%;扶持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出货量冲至全球前三;甚至自建SiC碳化硅工厂,把电驱模块良品率拉至99.3%。 这些企业被业内称为“理链系”,2024年带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走进理想零售中心,看不到推销员追着报价:儿童区乐高墙占半边,咖啡吧提供免费拿铁,车主在此办生日会、开读书沙龙。 这种“去销售化”策略让单店销量达传统4S店的3倍,客户停留时长47分钟(行业平均18分钟)。
理想车主最期待每月25号,这天固定推送OTA更新。 2024年共18次大升级:新增“声纹锁”识别不同家庭成员,上线“哨兵能耗优化”让监控耗电下降80%,甚至根据用户建议开发出“露营大床模式”。 一位上海车主晒出年度报告:“全年唤醒理想同学1862次,比叫儿子名字还多。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