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

三年前的秋季,奇瑞的设计工作室还只是一群人围坐在会议室里,对着AI画出的草图和一杯温吞咖啡较劲。没人料到,那些下班后混沌脑海中顿悟出来的灵感碎片,会有朝一日摇身一变,在五光十色的聚光灯下成为全场焦点。而今晚,第三届“奇瑞造型日”的现场,我几乎怀疑自己误入了一场与现实相关度极存争议的展览:算法生成的线条像某种神经元的跃动,概念车静静倚着背景板,仿佛随时准备驶入科幻片。空气里带着科技材料的“新车味”,粉饰下的秩序和躁动同时流动。

那是一种证据感很强的现场——有人在全息屏前驻足凝视,有人偷偷翻拍参展的模型,还有某个带着黑框眼镜的“设计毒舌”,边赞叹边嘀咕:“中国车居然长得有点高级感了。”对于历来在设计话题上要么含蓄要么自黑的本地汽车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你是现场观众,你会怎么评价这些融合东方意象、极简线条和智能人机的“未来之车”?会好奇三年前那些刚刚流行的“造型套娃脸谱”,为什么突然土掉渣?又会不会琢磨,这一届造型日是不是在提醒世界:别拿昨天的逻辑来看今天的中国汽车?

三年时间,奇瑞把“造型日”从内部交流升格为全行业的美学聚会,让汽车设计师们有了舞台——不是给广告公司背书,也不是给KOL导流,而是给自己的创造力正名。行业都说,中国汽车造型正在完成“从追赶到自定义”的转型。用我职业惯用的旁观视角看,这些变化其实早就暗流涌动,只是绝大多数人习惯性忽略了细节。你看这场“美之盛宴”,它不仅是一场外形的较量,更是一次审美的自我证言。

汽车工业,讲的是体系、参数和可靠性——花哨的造型远不如一台发动机来得保险。但学历高、懂审美和吃艺术饭的设计师们,这几年在奇瑞憋了不少“大招”:AI操刀快速生成初稿,虚拟仿真软件复刻所有可能的未来造型,最终,模子成型的那一刻,好像所有冷冰冰的技术都为“美”让路了。

为什么说造型美学是中国汽车升级为世界选手的临门一脚?其实道理简单得可笑:产品都智能了,配置都满配,车早已不再是“满足需求”的铁皮盒子,而是身份、趣味、价值观的集成体。中国市场终于可以直面一句老外早期的偏见梗:“中国车买得多,卖得快,就是不好看。”现在,三年一变天,“好看”反倒成了中国车品牌最自信的短板逆袭。

本届“奇瑞造型日”的论坛,设计师龚冯友谈起新QQ造型的灵感,强调“中国汽车不能只学西方的冷峻曲面和单调配色,也不能回头找‘国潮’旧皮复刻。”他的做法很实际:用中国文化做魂,用潮流科技做骨,用全球审美需求做皮肉。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实则是近年来所有中国造型师都在悄悄学习的模板。

背后深意是什么?技术变革大潮无情,设计创新却有温度。谁还记得十多年前,国产车模仿“德系美学”自嘲时,设计师们常在深夜自问:我们啥时能不抄作业,自己出题?时至今日,“造型日”之所以是行业节日,实质就是中国汽车开始在全球设计话语权上站稳了脚跟。突然想起一句话,“模仿是短期生存,创新才是长期主义。”汗水配合头发和咖啡,一杯又一杯熬出今天的自信。

当然,这种自信不止体现在设计图纸,更落实到对未来“人才种子”的关照。奇瑞与高校开设实验室,用得不是噱头——艺术开阳实验室里,设计教授和汽车老炮共同指导学生作品,偶尔也会为一句“审美觉醒”争到红脸脖子粗。每年全民大赛,“准设计师”们带着几乎让人看不懂意图的参赛项目杀到决赛。内卷虽苦,每一轮淘汰,至少有人在新旧观念之间找到一点可能性。

“你来奇瑞上班吧。”这是董事长当场许下的承诺。大部分车企尚且没给年轻人实打实的空间,奇瑞喊出这句话,其实就是把话筒递给那些最处于风险边缘的新脑袋。得罪讲一句,再厉害的老设计师也憋不出毫无局限的新“车壳”。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奇瑞造型日举办,设计师畅谈灵感,高校实验室助力创新-有驾

现场其实还有一种更难察觉的细节:“造型日”本质不是设计师的“玩具节”,而是企业软实力的检验场。每一辆车,每一个方案,都是和上代风格的告别仪式,也是对普通用户选择权的扩容。中国车的美,今天不光是技术的结果,也是审美的集体进化。

坏消息是,美学创新从来不值钱,至少在很多老板眼里:“利润≠美感”。但好消息在于,对于全球市场和用户,美学反而成了彼此第一印象的“杀手锏”。当技术门槛再高,车主最看重的,仍然是:“这个车,我喜欢吗?”

看似热闹非凡的“2025奇瑞造型日”,只是一道开胃菜。这场美之盛宴除了让行业和媒体兴奋,更是把中国设计师的努力摆到世界面前。三年前我还以为,所谓“新国货美学”只是卖点包装。现在看来,造型日更像一场影子战争——技术武装只是门票,真实的终极一役,其实是审美格局的主动权争夺。

如果你问我,中国汽车造型真的走向世界了吗?我只能说,进化的路从来不会画句号。世界“看见中国汽车之美”,只是开始,不是终点。或者说,中国车该不该拥有自己的美学定义权——这才是真正让人琢磨的问题。

美是证明存在的权利,也是对过往的反思。留给设计师、老板和用户的命题还有很多。当美学成为产业力量,我们的下一次造型迭代,还会带来怎样的中国式惊喜?你会为哪一辆中国车的造型,停下脚步?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