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任何公司的财报,都像是在给一个中年男人做体检。
有的指标看着还行,血压稳住了;有的指标却在报警,血脂高了,脂肪肝也来了。
比亚迪最近交出的这份答卷,就给人这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一个曾经靠“内卷”把别人卷死的王者,现在发现自己被一帮更年轻、更不要命的兄弟们给“反卷”了,日子开始变得难混。
这事儿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王朝周期律问题。
想当年,比亚迪靠着一手DM-i混动技术,好比是秦国当年祭出了商鞅变法,一下子成了六国之中最拉风的仔。
那套逻辑非常简单粗暴:我有一台不怎么耗油的车,还能上绿牌,价格打到你燃油车哭爹喊娘。
这套打法,本质上是制造业的终极奥义——成本控制和规模化。
它不是什么黑科技,更像是把一把AK47做到了极致的便宜、耐用、管饱。
一时间,乌泱泱的对手在它面前,就像是拿着大刀长矛的义和团,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手。
于是,比亚迪登基了。
销量飞天,市值暴涨,成了新能源皇冠上最靓的仔。
但历史告诉我们,当皇帝,比打江山要难得多。
打江山的时候,目标明确,干就完了。
当了皇帝,你得考虑宫殿的开销,得防着下面的兄弟们搞小动作,还得担心隔壁的蛮族是不是又研发出了什么新式武器。
比亚e迪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皇帝的烦恼”。
首先,那把曾经削铁如泥的AK47,被大家逆向研发了。
你搞个百公里亏电油耗2.9L,我马上跟进一个2.67L;你升级到2.6L,我这边马上PPT发布一个更吓人的数字。
技术壁垒一旦被抹平,大家就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开始拼刺刀。
但这次拼刺刀,规矩变了。
以前是比亚迪带头掀桌子,搞价格战,大家含泪跟进。
现在,似乎有只“无形的手”在说:兄弟们,别卷了,再卷下去大家都没饭吃了。
这下可好,比亚迪最擅长的“七伤拳”被废了一半武功,不能随心所欲地降价换市场了,结果就是市占率肉眼可见地在下滑。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草台班子”困境。
任何一个靠制造业规模起家的公司,都有一种路径依赖,就是“大力出奇迹”。
遇到问题怎么办?
扩产能、降成本、上规模。
但现在的问题是,汽车这个东西,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祛魅”。
它正在从一个“硬件”产品,变成一个“软件定义”的产品。
我们必须理解一个冷知识炸弹:未来汽车工业的“硬通货”,可能不再是电池、电机或者钢材,而是代码、算力和数据。
一辆车好不好,越来越不取决于它的零百加速有多快,或者续航有多扎实——这些东西很快会像今天智能手机的屏幕分辨率一样,成为人人都能做到的及格线。
真正的差异化,在于你的车机系统好不好用,自动驾驶聪不聪明,生态服务全不全。
这就像智能手机的下半场,大家比的不是谁的电池大,而是谁的iOS或安卓生态更牛。
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就像一个顶级的“硬件工程师”。
它能把电池成本做到极致,能把供应链垂直整合玩出花来,能像拧螺丝一样精准地控制每一分钱的成本。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收入和销量有压力,它还能通过削减研发、管理费用来挤出利润。
这是一种极其强悍的制造业生存本能,值得瑞思拜。
但问题是,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从“硬件竞赛”转向“软件与生态竞赛”。
而后者,恰恰是比亚迪的短板。
智能化,特别是高阶智能驾驶,一直是它被诟病的地方。
你可以看到它在疯狂地投研发,甚至传出要自研芯片,这说明它自己也急了。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拳脚功夫已经天下第一,却发现江湖开始流行玩火枪了,于是他不得不放下身段,从头开始研究火药配方和枪管膛线。
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更要命的是,软件和生态这东西,不是靠“堆料”和“降本”就能搞定的。
它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和人才体系。
硬件思维是“交付即结束”,软件思维是“交付才是开始”。
它需要持续的OTA升级,需要与用户的高频互动,需要构建开发者生态。
这套玩法,互联网公司出身的新势力们天生就会,而对一个制造业起家的巨头来说,几乎等于要换一个灵魂。
所以,比亚迪现在的财报表现,只是这种深层矛盾的表象。
利润的回暖,很大程度上是“节流”的结果,是收缩战线、精打细算的结果,而不是“开源”有了新故事。
它依然在用硬件的逻辑,去应对一个正在软件化的市场。
比如,为了守住插混基本盘,它的策略是“加量不加价”,给你更大的电池;为了搞纯电,它的思路是把更牛的快充平台成本降下来,下放到低价车。
看,所有解决方案,最终都回到了它最熟悉的轨道上:成本和规模。
而出海,被很多人看作是第二增长曲线。
逻辑上没错,海外市场是片蓝海,单车利润也高。
但这同样面临一个问题:你是去卖一个“硬件产品”,还是去输出一套“生态体验”?
如果只是卖硬件,那你面对的就是大众、丰田这些地头蛇的围剿,以及未来潜在的贸易壁垒。
你本质上还是在进行一场更高维度的“制造业战争”。
本质来看,比亚迪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
它过往的成功,是把“性价比”这个词发挥到了极致,它是一家伟大的“成本”公司。
但未来的竞争,胜利者可能是一家伟大的“体验”公司。
比亚迪当然可以继续在制造业的道路上狂奔,成为汽车界的富士康,利润也许依然可观,但想象空间的天花板也就锁死了。
所以,对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看比亚迪,不能只看它这个季度多卖了多少辆车,多赚了多少钱。
更要看的是,它有没有真正开始“灵魂转型”的迹象。
这个过程,注定是缓慢而痛苦的,甚至可能失败。
毕竟,让一个靠扳手和流水线打下江山的猛男,去学着绣花,这本身就是个历史的玩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