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价格,我在想,估计会有不少人被低价四缸吸引,尤其像我这种平时惯在朋友圈听说这个价能买到四缸,还是国产的,挺香的。不过一想到国产车的品控,它们追求性价比,硬件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工艺、细节、用料,多少还是差点意思的。其实我觉得,无论性价比多高,车子开着真心舒服最重要。
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记得我附了一张老款张雪500F的照片,那个时候还原生态,油箱看着就不爽,比例失衡,看得我心烦。改款后,姿态稳了不少。其实人都一样,大部分人买车更在乎看着顺眼,舒服,不是说技术再牛就能打动人心。试了试新款,我感觉声音变厚实了不少,车内震动似乎变少了,但我那天在高速上跑了个快,心里还在琢磨,是不是因为新排气的缘故?(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知道吗?我总觉得,研制一个新车,开发团队其实像煮粥一样,得把材料配好——这个配方和比例,技術再牛如果不合适,都难出好味。比喻到生活里,研发相当于调料,而供应链就像厨房,原料不稳,味道就难稳。不过我也知道,国产车在用料方面其实用的都不差,主要是装配和细节打磨——要达到大厂的精细,还差点儿火候。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不出那细节问题还能怎么说。唉,不过心里在想:这种国产新模式,是不是还得多看用户口碑的反馈?我倒觉得,厂家搞定了三样:价格、外观、配置,但后续的耐久性和售后,才是真正考验。
你会不会觉得,四缸车又不是跑F1,追求低扭和顺畅更合理。这点我赞同,但你有没有想过,国内普遍偏爱那种漂移、冒险的心态,让我觉得其实用户对于车的期待也变了,不再只是舒服开就行。
我得承认,国产车真的是快跑的节奏,设计、制造都在追赶,但我心里偶尔会想——人不能只追求便宜好用,还得想想用得久不久。你说买一辆车半年就要修一次,值得么?因为什么?因为用料差,焊点不稳。像我朋友开的那款国产SUV,说起来还挺畅销,实际用着就有点心疼,动不动就发出吱呀的声,心里有点烦。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某地路边的修车厂场景,堆满了零件。有位师傅笑着对我说:车子用几年,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心疼花的钱。我还是觉得——国产车越做越好,但我更关心的永远是真实体验。
你会不会觉得,看来未来国产车还得多跑点路,经过磨合,才能真正狠下心把品质做扎实。你猜我是不是没想过,一个小细节——比如减震——其实也是,用户最在意的那一环,毕竟走在路上,不停跳的车,这调调,谁不烦?
关于价格,比如2.6万左右,是真的有点诱惑,但你想想,这个价格能做到的材料范围和工艺容错空间是多少?我打个比方,像做菜一样,用料太差,味道还是没法保证。国产车成本控制得很紧,可压缩成本到哪个程度都要留点余地,否则车到中年就容易出问题。
顺便说一句,我一朋友是修理工,一天到晚做车型比较。说实话,他对国产车的耐用性很有发言权,说那些拼装货,经不起闹。我心里想,的确,没有品牌背书的车,要靠时间来证明。
这次的500F最终版确实留意到了用户体验的改善,外观也更有范儿了。真到实际骑上去,就会有是不是皮包骨的感觉:配置不错,但核心的品质还要打拼。
这车我感觉,比起前几代的半成品感,有了明显的改善。配个滑动离合、TCS,价格又便宜,南方的小伙伴会不会更愿意试试?但我还是在想:要不要等头一批车评出来?
你会不会觉得,国产车的路越走越宽,但更需要时间的验证。你会不会担心低价背后,可能藏着中看不中用?
切换话题,我还在想,买车除了性能、价格外,那小细节,比如后视镜折叠、刹车手感……这些平时觉得不值一提的东西,才是大部分人是真心用得上的。没人想开着车,发现哪个按钮按不上,或者调节不到位,甭管它配置多高端。
聊到这,我突然想到:你觉得这个国产四缸,最需要打磨的还是哪个环节?价格便宜,看着顺眼,但最后还会不会差点东西?
买车这事就像你买那双鞋,贵不一定亮,但舒服和耐穿才是真。所以,国产街车未来还得多跑跑路,看口碑,别只看价格。你觉得,是不是用久了,磨合出品质才靠谱?或者,这个质感本身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
而且,自己骑了几个月后回头,才会知道:那只用料最差的地方,是不是‘坑’最深。可不可以少点走偏,回归本质?这是我一直在怀疑的问题。
你说,谁能告诉我,那块尾箱密封条是不是也能再用点料?差点漏水,我心里一阵哀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