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2025年8月28号的合肥,到底是被热浪烘烤着,还是被人流和思维碰撞推向顶点?你可能想象不到,一场《匠心俱乐部超级沙龙》共创会,能把汽车后市场的那些大佬——什么CEO啦、总监啦、修理厂的大咖啦,还有轮胎、机油、底盘的各路操盘手,全都炸在一块儿,挤满会场,和合肥城的汽笛声、轰鸣声混做一团。说是脑洞盛宴,还真没夸张。这场局,你问“圆满”在哪?真的有人远道而来,只为了琢磨一个命题:2025年,汽车后市场,活法在哪儿?下个红利口在哪里?到底还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有意思的是,这种场合下,不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连问题本身都有点“柿子怎么挑最软捏”的意味。合肥的汽车产业,咱先夸一句,地基太硬了。集整车、零配件、供应链于一体,传统燃油和新能源两条腿一块儿蹦哒。一帮头部新能源品牌,比亚迪也好、蔚来也罢,在这片地盘玩得风生水起,让汽修、润滑油、轮胎工厂、售后体系全都有戏唱。不然也不会,修车界的“武林盟主”们愿意扎堆聚到合肥——要没点分量,这场面还真撑不起来。
再说说现场。气氛,那叫热烈。你看,人山人海,转身就碰到老朋友,再转身结识了新伙伴。大家嘴上客气,心里的算盘可都打着:要想走得快?单干;要想走得远?还是得抱团。零公里润滑油、采埃孚、中策橡胶这些头部民族品牌齐聚一堂,搞的就是资源共享、思维共振的大联欢。“江湖相认”这词一点不夸张——每个人拎出来的成长故事,背后都有血有汗。
先抠重点,胡军波,汽车服务世界的创始人兼CEO,直接上来开门见山,讲透了行业底色。2024,难。2025,依旧难上加难——但难,是所有人都拉着一起熬?人家老胡摆手:错。剩5%顶流特能赚,45%够格留在场内吃蛋糕,还有那一半,妥妥“陪跑”,跑路、出局、淘汰,舞台说变就变。“活着、活久、活好”——三大仗,线上线下火力全开、不能死守渠道闭门造车,高质量发展和强组织文化必须同步。那句“认清形势,把握趋势,追求本质,勤学苦干”,十六字箴言,听着很老土?可到头来,还是这玩意能保命。
紧接着,徽匠之星的陈琳又把聚光灯转给了所谓的高净值客户。啥叫高净值?有钱买好车,还爱折腾、讲究生活品质的那类人。陈琳的答案很简单,“以车为主,以人为本”。会员制深耕,营造“圈层文化”,大家的联结不是单纯消费关系,更像个大家庭。节日送礼、专属定制、朋友活动,服务花样翻新,甚至还有车主之间的隐形鸿沟都能巧妙化解。这套路什么意思?把客户当朋友,服务做得够狠、够细、够温情,他还真舍不得离你而去。换句话说,把生意做到情感里、把圈层经营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那才是门店的最大护城河。
说完高端,把话题拉回到基础盘。零公里的翟小光,带出来的是一套以创新出奇制胜的打法。从认证油到大桶机油,再到差异化的机械师系列、专攻新能源的易蔚系列,产品线一点都不水。16年变速箱油领跑业绩,还不讲,研发投入、国家实验室认证、爆款组合拳不断出新。这里隐约透露出来的小心机,就是谁都在卷“原创力”。别以为门店选油是玄学,爆款引流、特色深养、视频内容加持,业绩和体验双飞。最后还是安全感作底,被国家级实验室认证过的机油,打的就是“靠谱”和“硬核”两个字。
但别光盯着产品,各路专家的建议其实早就串联成一条主线——服务和专业,才是王道。车迪豪车的姚腾飞上来一句“三分修七分养”,底盘项目那点门道,说穿了离不开专业设备、牛叉师傅、严密流程和客户教育。底盘维修之前得仔细诊断,报问题和报价要直接透明,回访服务要持续,体验要做到心坎里。大家都想撬动线上客户,实体门店又怕孤军作战,所以都喊着资源整合、行业共振、抱团破局——这不就是行业进化的缩影?
再瞄一眼供应链。采埃孚的余涌提醒大家,别低估中国汽修市场的后劲。车龄普遍拉到6、7年,这盘底盘生意,很快就要迎来大爆发——维修配件更换、四轮定位校正、性能改装一条龙,目标客户锁定高里程和习惯“改装”的那批车主。底盘项目怎么才能落地?一靠标准化培训,二靠数字化工具辅助决策,三靠视频内容引流。引流有点像制造饥饿营销和种草,有对比体验的视频素材直接塑造信任闭环。难怪这些传统零件厂都拼命要和数字化沾边,谁错过趋势,基本就等着淘汰咯。
不止如此,这届老板们看得还很远。林少杰的“私域流量学”堪称一门哲学课。朋友圈、微信号、社群,这些全成了不花钱还能反复触达用户的利器。可你要觉得这是发广告就完了,还真小看了互联网。发圈讲求美学、气质、内容、情绪三个维度,头像/签名/背景全员“人设工程”,内容既要走心又要不太商业化(否则,分分钟社死)。再高级一点,就是分组营销,让不同用户以为自己是独宠。真到最后,用户不是被“圈流量”,而是“圈人心”——帮人解决问题,递上价值,生意自然来。
豪车轮胎市场,王佳宇也出来“剧透”了快三分之一。轮胎是稀缺资源,向来痛点多——有的品牌好卖但利润低,有的利润高却让人驻足观望。怎么办?得找原配、有卖点还带流量的款,新品发布要有技术亮点(耐磨、静音、防滑还有内置芯片),曝光量拼天花板,营销砸到极致。更狠的,还有创新渠道——像轮胎险,连爆胎、鼓包、扎胎都能赔成现金。围观群众都懵了,原来轮胎这摊水深着呢。
PK环节就更热闹几分,各路嘉宾对着“专业者如何扩张,做大者如何变得更专业”各抒己见。有人站在管理俱乐部的高度聊组织能力,有人强调获客难题和精细化转化,也有人抛出警示:规模和专业,不能偏废哪一头。给出的建议全是可落地的——聚焦垂类,服务创新,老带新裂变,数字化赋能,全行业共同进步。会议一晃到尾声,无论头排还是新人,大家都蹭着这波思维盛宴各取所需。
你说,真相到底是什么?说白了,这个行业的成长公式,从来没变。大浪淘沙,剩下的就是“拥抱变化、持续学习、比谁活得久”。拼的不只是品牌、不只是资本,还有服务的温度和见识的广度。今儿做客匠心沙龙,只不过是把几百号佬伙儿的焦虑和渴望点燃了一遍。你小看这一场“共创”?那不如问问今年合肥街头的门店老板,每一天都在经历的那些生与死。
汽车行业的未来,说它曲折,其实都太保守。新能源风头正热,但尾端维修、供应链、圈层服务,从没那么简单。活下来靠的,是抱团与创新,是深耕与学习,是温度与感觉共存。走回商业本质——挣钱那点“辛苦钱”,从“赚人心”开始,而不只有“赚流量”。就像结尾那场一号晚饭局,闹哄哄,但每个人心里清楚,2025的路,很长。不怕卷,就怕不醒。
说到这儿,你怎么看?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位汽修门店的老板、供应商、联盟成员,觉得“专业做大”、“做大更专业”这句话靠谱吗?底盘、油品、轮胎、会员圈层、私域流量……你最看好哪个赛道?欢迎留言续接这场未完的辩论,下一个故事,也许就是你写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