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下的中国卡车被“插刀”?老司机扒出背后真相
01 最近我刷到一个消息,说俄罗斯突然宣布禁售中国卡车,名单里有东风、福田、解放和汕德卡,连带十二款车型直接被“请出”市场。五天不到,出口暴跌83%。我看到这数字,第一反应就是:这操作太狠了,根本没给缓冲时间。
市场一下子变天。去年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市场份额冲到61%,汕德卡、陕汽、一汽销量都翻着倍地涨,居然能霸占俄罗斯畅销榜四席。结果现在呢?八个月份额被打到只剩46%,七家中国厂牌销量榜上全掉队。尤其是汕德卡,跌了61.2%,一汽解放更夸张,暴跌87.6%。你要知道,这可是顶着几百亿卢布规模的市场啊,突然变成了“钢铁囚徒”,谁受得了。
有朋友问我,中国卡车明明价格低、性能还行,为啥突然被俄罗斯“后腿一捅”?说人话就是,这事儿表面看是技术问题,实际更像是保护主义发作。
02 俄罗斯政策这几年操作挺多。2024年10月,进口车的报废税一下子提了70%-85%。一辆二十万的中国卡车,报废要交十七万。紧接着2025年8月又来了条新规,买车还得额外交一笔附加税,按照车在俄售价和采购价的价差收一半,也就是说买得越贵,交得越多,价格优势直接被腰斩。
另外还有“本地实验室测试”,碰撞和尾气必须在俄国自己地儿折腾,周期从半年拉到一年,成本翻倍,这对中国车企来说就是拖时间。强制装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卡系统,堵死了通过中亚中转的“漏洞”。
我查了一下,类似汕德卡ZZHS卡车,禁令之前就是销量冠军,每三辆车有一辆是它。其实它的驾驶室标准和俄罗斯卡玛斯新款基本一样。俄方却咬定‘制动系统失效’和‘安全带安装有问题’,但去年汕德卡刚过了欧盟认证。说句实话,欧盟那套检测比俄罗斯还严,结果在俄罗斯这边却“遭嫌弃”,多少有点笑话。
有种感觉,就是拿技术标准做“幌子”,实际是稳住自己本土产业的一招。技术问题不过是个理由。
03 再说说卡玛斯这个老厂。它曾经是苏联工业的神话,现在却被中国卡车挤到份额只剩下二分之一。战时零部件断供,生产线断断续续,靠中国零部件维持,越来越被动。中国车企趁着西方撤离空档一窝蜂冲进来,市场吃得太多了,俄罗斯当然慌了。
我和做进出口的大哥聊过。俄乌冲突那段时间,前线弹药和燃油都靠卡车输送。卡车数量一波动,直接影响战场补给。卡玛斯对自己能不能保住军用卡车生产线,真的抓心挠肺担心。这时候,“安全警报”就变成了保护本地企业的老办法。
有人说,中国车不合规、刹车差。可现实里,过去几年暴风雪里这些车没听说犯过“大事”。中国重卡来之前,俄罗斯市场就是这些标准,可没人真的去较真过。
打个比方,这就是老邻居搞了个新门槛,说你家钥匙不配我家新锁,门不让你进了。其实钥匙好用不好用,大家都心里有数。
04 反过来讲,中国车企也不是傻站着挨锤。比如哈弗图拉工厂正在猛填产能,目标一年二十万,零部件本地化率冲65%。江淮也在鞑靼斯坦新弄了条皮卡生产线,开机调设备,都是奔着本地化去。最有意思是宁德时代和卡玛斯居然签了协议,搞耐寒电动重卡电池,其实也是互相试探。
俄罗斯工贸部嘴上说,谁能把本地化率做到60%,就能享受关税减免,就是“准入换技术”的意思。中国车企如果顺势做本土化,搞好合作,说不定反倒借这波风暴升级,也能在俄市场扎根。
这事没谁是真的朋友,跟谁都谈的是利益。
05 说到底,技术不只是卡车的事,卡车背后站着整个供应链,工业、运输、经济怎么能让别人抓“命门”?俄国自己才是最着急的。
老司机我感觉,这次禁令其实是俄罗斯自保的一场“绝地操作”,中国车是被挡在门外的“替罪羊”,但谁输谁赢真不好说。市场变数比天还大。在这个游戏里,比的不是表面价格和参数,而是谁能熬到最后,把供应链和技术彻底种在本地。
有时候伙伴,最后也能变成对手。未来还真没到下定论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