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修车月入两万难觅人,换电池年赚三十万原来如此简单

新能源车这股风刮得啊,那是真猛!

瞅瞅四月的销量,电车占了半壁江山,搁以前,谁敢这么想?

可这红火劲儿背后,藏着个让人挠头的事儿:修汽油车的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找个能摆弄电车的,难如登天。

新能源修车月入两万难觅人,换电池年赚三十万原来如此简单-有驾

更邪门的是,听说这行月薪两万都找不到人,能捯饬电池就能年入三十万,这事儿,靠谱吗?

要说这没玄机,谁信啊?

先聊聊这技术壁垒,听着就让人犯怵。

想碰特斯拉?

先过三道坎:得有“电工证”傍身,这是门槛;得有厂家“加持”,这是路条;还得有“家伙事儿”,这是吃饭的本钱。

就那套检测设备,贵到什么地步?

能抵个小县城房子的起步价。

车企还把数据接口攥得死死的,第三方维修店连“病历”都抄不出来,还修个啥?

4S店的师傅们,也好不到哪儿去。

他们只会修自家的“崽”,蔚来的摆弄不了比亚迪,理想的拿不下小鹏。

这就好比,你找个专科大夫看病,他只会治一种病,其他一窍不通。

有汽修店老板就吐苦水,招个好技师,跟“刮刮乐”似的,刮出特等奖的几率,比撞大运还低。

这话虽说有点戏谑,但也道出了新能源修车这行的真谛:不是光靠“老把式”就能混饭吃的。

它更像一场“授权游戏”,车企用技术垄断画了个圈,圈外的人望洋兴叹,圈里的人又被焊死在工位上,没啥奔头。

这还不是最让人窝火的。

行业里还有条看不见的链子,传统修车师傅想转行,人家嫌你“电路盲”;家电维修工想试试水,又被骂“车盲”。

敢情修车这行,还搞起了“出身论”?

再掰扯掰扯这维修费用,简直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新能源修车月入两万难觅人,换电池年赚三十万原来如此简单-有驾

过了“保鲜期”的车主,那才叫一个叫苦不迭。

电池续航拉胯了,车企说这是“正常磨损”,不给报销;电池进了水,或者防水塞松了,就说是“人为破坏”,得自掏腰包。

说白了,一块电池少说也得几万块,换一次都赶上半辆车的价儿了。

难怪有人吐槽,现在车都成代步工具了,修车比买车还烧钱。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修车这么贵,还这么难觅人?

一方面,技术确实是个拦路虎。

新能源车的构造和汽油车截然不同,电路盘根错节,软件系统也多如牛毛,没经过专业培训,根本没法插手。

另一方面,车企的独霸也是个大问题。

他们把技术资料捂得严严实实,第三方维修店想学都无从下手。

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利益分割的问题。

车企想把维修保养这块“肥肉”都留在自己碗里,所以才会筑起各种技术壁垒,扼制第三方维修店的发展。

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只能去4S店“挨宰”,修车价格自然一路高歌。

其实,这种现象也不是头一遭了。

想想当年,家电维修行业也经历过类似的“阵痛”。

厂家垄断技术,配件漫天要价,消费者怨声载道。

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第三方维修店才逐渐崛起,打破了厂家的“铁桶阵”。

新能源修车这行,或许也会走上相似的路子。

但关键是,消费者能等多久?

在技术迭代如此迅猛的当下,如果维修市场一直被车企“把持”,最终遭殃的还是消费者。

光是想到新能源车保有量还在蹭蹭往上涨,维修困境如果一直悬而未决,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这背后,是不是需要更开诚布公的技术共享,更健全的行业监管,以及更合情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