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

大家好,今天犀哥的这篇财经点评,主要谈谈庞青年。这位从放牛娃起家的企业家,凭着踏实干劲闯到了奥运会的舞台,可最后却因为骗术掉进了深渊。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或许有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你肯定听过那出“加水就能跑”的汽车闹剧,这就是他的“代表作”。不过,在聊这场最终暴露的骗局之前,咱们得先回顾一下他那些辉煌的时刻,他是怎么骗走上千亿资金的?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从奥运功臣到千亿骗子:庞青年的“翻车”实录

在千禧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还在摸索探索的阶段,许多本土企业都挺难维持生计。庞青年这会儿很有眼光,他引进了德国的先进技术,把一家快要倒闭的客车厂重新搞活,还打造出了“青年尼奥普兰”这个品牌。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那个时候啊,这个品牌在豪华客车市场可是相当吃得开的,品质和安全水平都没得挑,一下子就拿到了不少重要的大订单。

说起最风光的事情,那肯定非北京奥运会莫属了。当时在执勤的800辆客车中,有500辆都是他们家的货。你想啊,能在这么大规模的国际赛事中当主力,说明他们的产品水平可不是盖的。

那会儿,吉利的李书福还在拼命搞摩托车,比亚迪的王传福刚萌生跨界造车的念头,谁也料不到以后行业会变成这样。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庞青年的起点,比起后来不少的大佬都要高出一截,要按照这条路走下去,肯定能成行业的领军人物。

谁又能料到,早年的走红并没有让他专心钻研技术,反而让他觉得“走捷径”更轻松。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瑞典车企萨博陷入困境,这个以“比沃尔沃更抗撞”为名声的品牌,竟成了庞青年的“心头好”。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金融风暴后开始了“行骗生涯”

他多次尝试收购萨博,虽然都没顺利实现,不过他把握住了时机,以“要为萨博建生产基地”为借口,趁着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在全国各地开始“画大饼”。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他挑选地点也是挺讲究的,就偏偏选那些像石嘴山、鄂尔多斯、六盘水这种资源型城市,这些地方靠资源维持了好多年,转型的压力特别大,迫切需要一些大项目来带动发展,正好成了他的好机会。

他一说就是几百亿的投资、几千个职位、几亿元的税收,这些话对那些急着转型的地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般的帮手。

就这样,土地、资金、煤炭啥的资源,一批接一批地往他手里输送过去,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事?造车和煤炭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实际上,他所谓的“资源入股”只是个幌子,真心的目的是把煤炭变现,总共套走了差不多30亿吨煤炭。等到地方察觉不对劲,车子都没影,煤炭也没了,反倒把责任推给地方,说是他们能力不足,搞砸了整个项目。

要是遇到那些不愿接受萨博那一套的地方,他还有个备选方案,就是盯上莲花汽车。当时莲花还归宝腾集团管,他就上门谈合作。别人还以为他想搞跑车,结果他其实盯上的只是宝腾GEN2这款普通车型,打着“青年莲花”的招牌,继续蒙骗地方的政策和资金,继续搞那些虚的。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汽车加水就能跑?”

这套“蹭品牌名气+画大饼”的花招,他搞了八次骗局都没碰钉子,真不得不佩服,说明他是彻底摸清了某些地方的需求和痛点了。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骗术越玩越顺,庞青年也是越发胆大,到了最后干脆玩起了“科技骗局”,推出了那款声称“加水就能跑”的水氢车。

这款车连基本的科学道理都站不住脚,他还敢要120万的售价,居然真的卖出了72辆。面对镜头胡扯“水氢转化”的原理,其实心里想着的就是南阳政府那几亿元的补贴。

提到这事,他也不是头一回骗补了。早在2017年,工信部就公布过,他旗下公司光那一年就骗了7000万元的新能源补贴,连自己起家的客车业务,也变成了他掏钱的工具。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相比同期的其他汽车企业,长安汽车的朱华荣果断收缩了140万辆落后的产能,专注于技术提升;而李斌、李想、何小鹏这些创业者,则全身心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意在推翻传统行业。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实干派,另一个则是投机取巧的骗子,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庞青年,因为官司缠身,早就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曾经的他,从一个纯朴的放牛娃,成长为奥运功臣,最后却变成了千亿骗局的主角,他的人生走向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要说,他这个骗局能成功,归根到底,一是靠趁着行业的热潮和信息的不对称,二是也反映出某些地方急于追求快速发展的心思。

72辆价值一百二十万的水氢车,七千万新能源补贴-有驾

中国汽车工业走过70年,靠的可不是吹嘘和投机取巧,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从业者的实在努力和坚持不懈。

庞青年的离去,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想要走得长远,若缺少技术创新和诚信经营的基础,捷径终究走不到头。唯有踏踏实实、坚守底线,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