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和华为联手推出高端电动车“启境”,能否扭转广汽的颓势?

在深圳那间高层会客室里,冯兴亚和任正非对坐,握手时机仿佛按下了一个行业转折键。 三年前的口号还在媒体和股民的热议里回响,如今这场再度牵手成了广东两大巨头的生死自救信号。

有人记得吗,广汽董事会曾全票否决过与华为合作的提案,如今却在十字路口选择了全新的合作路径,剧情反转得有些戏剧性。 当时的广汽,给外界的印象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像一条分水岭,把公司推向以自给自足为荣的保守路线。

广汽和华为联手推出高端电动车“启境”,能否扭转广汽的颓势?-有驾

企业内部的声音也因而分裂,一部分人认为自主研发是护城河,一部分人则担心在新能源浪潮和智能化浪潮面前,拒绝外部力量会被市场快速抛弃。 结果是,2025年上半年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广汽进入自我拯救的阶段,净亏损区间被推扩至18.2亿到26亿元之间。

这一数字算不上孤立的个案,而是整个转型阵痛的放大版。 从公开信息看,广汽在新能源品牌布局上遇到结构性挑战。

传祺和埃安这对“双子星”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形成强烈叠加效应,销量在2025年上半年依次下滑,分别同比下降约22.6%与14%左右。 这并非简单的销量波动,而是市场切换期对传统燃油体系与新造车能力之间错配的直观反馈。

冯兴亚也被迫承认,广汽在对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对新型混动和增程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上,显得慢了一拍。 同一时间,华为在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的表现却异常突出,2024年的销量猛增至约44万辆,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黑马案例。

这一对比,不仅是数字的对照,更像是一记深刻的行业警钟:行业的胜负,往往不是坚持某一种技术路线就能稳坐钓鱼台。 破冰的答案来自一次不同的对话。

2025年7月,冯兴亚亲赴深圳寻求与任正非的合作再度开启。 这一次,两家企业的博弈并非单向施压,广汽拿回了更多主动权。

新合作模式明确:广汽控股占比71%,华为仅提供智能驾驶和相关技术授权,股份并不参与。 这种设计既保护了广汽的决策权,又让华为的先进算法和感知技术得以落地到车身之中。

速度上的差异也触发了行业震动:9月19日,启境品牌宣布正式成立;一周后,任命刘嘉铭出任CEO;紧接着,实地在吐鲁番的火焰山进行路试,这样的推进节奏在传统车企中并不常见。 启境的定位很清晰:全系车型将搭载华为最前沿的智能技术。

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积累,与广汽在整车制造和电驱系统(三电)上的深厚经验形成互补。 业内有一种解读称,以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多是“技术主导”的模式,而这次则呈现出一种“技术合伙人”的合作态势:华为把核心的技术能力赋予广汽一个更多自主发声的空间,广汽则把商业和产品落地的权力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已经让外界对行业未来的看法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资本市场对这次联手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启境的官宣像是一剂强心针,帮助广汽在一个阶段性的市场信心低谷中迅速回弹。 股价不再是单边下挫的走向,市场开始以更乐观的目光关注这家老牌车企在开放合作中的新可能性。

更深的意义在于,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一种行业生态的再塑造。 粤系两强的协同效应,可能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演进的一个重要参照。

广汽和华为联手推出高端电动车“启境”,能否扭转广汽的颓势?-有驾

这场合作背后,折射出一个更广泛的讨论主题:在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孤军奋战的代价通常要高于开放协作。 市场在经历了对自主品牌的高度期待后,逐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引入外部的智能化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的创新力和成本控制力。

广汽这一次的策略调整,既是对过去失败教训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市场机会的主动把握。 若能把华为的技术优势落地到量产与服务的全链路中,启境所代表的或不仅是一个品牌的重生,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宏观层面,这场合作也暗含着行业对“自主/开放”的再定义。 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的现实需求,正在共同推动一种更平衡的创新生态。

新能源领域的激烈竞争,不再只是企业自立门户的角力,而是多方协作的网络化创新。 广汽的故事,既是企业内部治理与战略选择的镜像,也是整个行业在转型期的现实写照:敢于放下曾经的自傲,愿意把部分核心能力以授权的形式放入合作的共同体,往往能换来比单打独斗更持久的竞争力。

这场联手也促使人们反思:在大众视野里,品牌的吸引力往往来自于“可持续的技术叠加”和“稳健的市场执行力”。启境若要走得更远,单靠技术优势还不够,必须把用户体验、售后服务、生态合作等环节做好。 华为的角色从“技术提供者”逐步向“产业合伙人”转变,是一种对创新生态的积极探索,也是对外部声音与内部治理之间关系的重新校准。

与此同时,公开场合的不同声音也在增添这场故事的真实感。 一些评论者担忧,技术授权的边界会不会因此被无限拉宽,导致核心竞争力的外泄?另一些声音则相信,市场真正需要的恰恰是透明、灵活的合作框架,以免在未来的激烈角逐中再度陷入技术孤岛。

就像任何一次行业变革,答案并非简单二选一,而是需要在利益、掌控权、技术边界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消费者其实是最关心的人群。

他们关心的不是某次战略会面本身,而是未来买得到的车、用起来更省心的智能体验、以及稳定的售后服务。 启境若能把华为的高阶算法嵌入到日常的驾驶与互联场景中,将会带来切实的生活改善——更精准的车道保持、更智能的语音交互、更高效的电控系统协同。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才是衡量这次合作成败的真正尺子。 社会层面的讨论也在同步展开。

有人把这次粤企联手视作国内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认为它正在把“技术自给自足”从口号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模式;也有人担心,外部力量的进入会否削弱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持续投入。 无论立场如何,公众对这段故事的关注度都在持续高涨。

毕竟,车企与科技巨头的跨界联盟,像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剧本,既令人期待,也充满争议。 在若干口径一致的事实基础上,本文愿意提出一个可能的未来视角:广汽与华为的深度协作,不只是一次商业重组,更是一个关于“开放与自主”的学习样本。

若启境能把技术与制造能力高效融合,在销量、利润与口碑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那么它不仅会带来品牌新生,更可能成为推动整个区域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 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信任、透明的沟通,以及对市场反馈的快速响应。

你如何看待这场粤企联手对行业未来的影响?开放合作是不是比坚守独立研发更容易走出困境?在你看来,启境真正的杀手锏会落在智能驾驶的哪一个层面?我们不妨把话题留在评论区,让不同声音碰撞出更多可能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