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快评丨汽车安全测试不能变成“营销秀场”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陈白
近日,“理想i8与重卡对撞测试”引发争议。
对此,理想汽车和对撞试验的测试方中国汽研于8月3日双双发布声明。理想方面称,测试所用东风柳汽乘龙品牌二手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无意、也没有对其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性评价。“对于测试过程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我们实属无心之举。”中国汽研则在声明中提到,根据搭建交通事故场景的需要,仅以卡车整备质量作为选择标准,在市场端随机购买了二手卡车作为移动式壁障车。
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的声明,看似在澄清与道歉,但其试图将卡车的角色定义为“移动式壁障”,将对友商造成的负面影响归结为“无心之举”,这种轻描淡写的说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回应公众的疑虑,也是对舆论焦点的模糊和误读。要知道,大家之所以对此前的视频感到不适,并非源于对理想汽车安全性能的否定,而是对其测试方式、营销伦理乃至背后所反映出的行业风气的担忧。
科学测试的核心在于其严谨性、可重复性和公平性。任何一个变量的随意引入,都可能让测试结果的科学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在标准的汽车碰撞测试中,无论是正面、侧面还是偏置碰撞,其碰撞对象都应该有极其严格的定义和标准。壁障的质量、刚度、形状、甚至表面的摩擦系数,都是经过精确计算和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定、可复现的测试环境,从而确保所有参与测试的车辆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比较。
这不仅是测试的科学性来源,同样也是消费者信任测试结果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理想汽车的这次测试中,这个至关重要的“壁障”却是一辆“在市场端随机购买的二手卡车”。“随机”与“二手”这两个词,本身就与科学测试所要求的“标准”与“稳定”背道而驰。一辆二手卡车的车况是极不确定的,它的使用年限、行驶里程、维修历史、金属结构的疲劳程度、有无潜在的锈蚀与损伤,都是巨大的未知数。用这样一个状态不明的卡车作为碰撞对象,其测试结果的偶然性远远大于其科学性。
当然,理想i8在碰撞中表现优异,这固然值得肯定,但这份优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扎实的结构设计,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恰好撞上了一辆结构强度早已衰减的旧车?这个关键问题,测试方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因此,将这样一场缺乏严格变量控制的碰撞定义为严谨的“测试”,本身就是对“测试”二字的误读。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演示”,一场旨在通过视觉冲击力营造强者形象的营销秀。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争议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道德与商业伦理问题:营销的边界感。理想汽车将目标用户精准地定位于家庭,“安全”是其品牌叙事中无可争议的核心关键词。通过极限测试来印证产品的安全性,这种思路本身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鼓励的。
但前提是,这种展示不能建立在对行业同仁的潜在伤害和对公众的误导之上。当测试视频发布后,公众的目光不仅聚焦于理想i8的坚固,也同样投向了那辆在碰撞中显得不堪一击的东风柳汽乘龙卡车。尽管理想与中国汽研一再强调“无意”评价卡车质量,但在传播规律的作用下,视频画面的冲击力远远超过了事后解释的苍白文字。“理想撞烂了某品牌卡车”这一简单粗暴的结论,不可避免地在网络上发酵,对东风柳汽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无论怎么解释,这种行为都暴露了策划者在追求营销效果时,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行业生态的基本尊重。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企业,在策划此类公开营销事件时,理应预见到可能产生的连带效应,并采取措施规避。
汽车安全,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和营销噱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车企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真正的研发与创新中,用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来守护用户的出行安全。消费者需要的,是基于标准化、透明化、可比较的测试数据所建立起来的真实信心,而不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结果“可控”的碰撞表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