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

引言

2025年8月,智界汽车突然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之后又在10月正式开放了一个服务功能。

这个事儿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产品升级方案,但其实反映的是中国汽车智能驾驶竞争的新阶段。

当时很多人嘀咕,一个雷达传感器而已,怎么就能成为业界的大新闻了?

看似平常的硬件升级,实际上背后有着深层的技术考量和商业逻辑。

说白了,这事儿关乎老车主的权益,也关乎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各大平台上的讨论彻底炸了锅,有人欢呼,有人质疑,还有人忙不迭地计算能省多少钱。

根据官方最新公布的细节,这个升级方案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复杂,也要实在得多。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第一部分: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

2025年8月24日,智界汽车(鸿蒙智行旗下品牌)正式官宣了一个引人瞩目的付费选购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旗下部分2024和2025款车型可以选装4D毫米波雷达,通过线下用户中心完成升级。

消息发布后,智界立即在9月1日启动了意向登记,设定的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

根据官方时间表,正式的安装服务从9月30日开始按预约顺序进行。

到了10月23日,智界正式宣布4D毫米波雷达可以在用户中心更换,这意味着用户不需要把车送回工厂,只需在最近的服务门店就能搞定。

具体来说,这个升级方案面向智界S7 Max及以上版本、智界R7纯电动Max及以上版本,以及智界R7增程Max版车型这三个车系。


从价格层面看,S7 Max及以上版本的升级费用定在4999元。

R7纯电动Max及以上版本则是5079元。

R7增程Max版与S7保持一致,都是4999元。

这不是免费送,也不是额外的保修权益,就是用户选择付费升级的实际成本。

为什么智界要推出这个方案?从行业背景来看,2025年下半年各大车企都在激烈竞争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已经成了很多车型的标配或高配。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些精密传感器的维修和更换成本吓人。

一旦碰撞或损坏,行业平均维修费用曾经高达八千块以上,某些品牌甚至要一万二。

更糟的是,不少老款车型的传感器和新车系统不兼容,老车主即便花钱也升不了级。

智界去年推出的2024款S7虽然搭载了不少智驾功能,但彼时关于"以后坏了咋办"的担忧就没少听过。

用户们私下议论,怕的是成为厂家的"韭菜",买了新功能却没有后续保障。

这个心理预期在整个车主群体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老款车型对新技术的信任度。

智界这次的动作,算是直接回应了这些疑虑。

不仅推出了升级方案,还让老车主能以相对合理的成本获得新一代的感知能力。

这在当时的汽车行业里确实还没几家这么做过。

全国授权服务网络的支撑也很关键。智界目前在全国拥有超过1200家服务中心,覆盖了98%的地级市。

这意味着用户平均距离最近的服务中心仅有28公里左右,能有效保证升级服务的便利性。

与此同时,首批专网用户中心也在加紧铺设,目前已有近200家分布在全国主要城市。

这些专网中心的营业时间甚至延长到了晚上21点,方便用户在工作之余进行升级和咨询。

整个方案从官宣到真正开始提供服务,间隔了差不多两个月。

这段时间里,智界需要完成技术验证、服务人员培训、系统配对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从时间安排来看,官方对这个升级方案的推进还是相当谨慎的,并没有仓促上马。

用户在这期间如果感兴趣,可以提前登记预约,9月30日之后按顺序安排上门安装。

整个预约和安装的周期设计得也比较合理,避免了某些新服务一开放就人满为患的局面。

第二部分:4D毫米波雷达到底是个啥,为什么说它能升级驾驶体验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4D毫米波雷达时有点懵,这又是什么黑科技呢?

简单点说,4D中的这个"4"指的是四个维度:速度、距离、水平角度和高度。

传统的毫米波雷达只能测出前方物体有多远、时速有多快,但分不清楚是人还是车,也看不出物体的高度。

这就像一个只有视力、没有立体感的人在开车,能看到前面有东西,但搞不清楚那东西有多高、在什么位置。

4D毫米波雷达通过增加发射和接收通道的数量,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虚拟孔径阵列。

这项技术叫MIMO(多输入多输出),简单理解就是多个天线协同工作,能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通过这种方式,4D雷达就能精确识别出目标物体的高度信息,分辨率精确到亚度级别,也就是小于一度的精度。

传统雷达的分辨率通常在五到八度之间,根本没法比。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你在高速开车遇到立交桥下的悬空路牌。

传统雷达可能把这个路牌误判成障碍物,导致车子一脚急刹,造成不必要的惊吓。


但4D雷达能通过高度信息判断"这个东西离地面三米高,我下面的地面没问题",所以根本不会误刹。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类似的场景在日常驾驶中其实相当常见,比如路边的树枝、广告牌、停在路边的车等等。

传统雷达很容易对这些东西产生误判,导致智驾系统频繁干预,让驾驶体验变得生硬和不舒服。

4D毫米波雷达还有个重要优势,就是探测距离远。

它的最远探测距离能达到300多米,比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都要远。

在高速行驶时,这个优势尤其明显。

车子能提前更多时间发现远方的障碍或异常,给决策系统更充足的反应时间。

这对于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智驾的流畅度都有帮助。

从成本角度看,4D毫米波雷达也比激光雷达便宜得多。

激光雷达一套下来至少五六万块,4D毫米波雷达的成本仅有激光雷达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厂家都在积极布局4D毫米波雷达,把它作为中高端配置的标准搭配。

在恶劣天气的表现上,4D毫米波雷达也有独特的优势。

大雨、大雪、沙尘暴这样的极端条件下,激光和摄像头的性能衰减得很厉害。

但毫米波雷达受影响反而比较小,因为毫米波能穿过这些障碍。

这也是为什么在对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自动驾驶应用中,毫米波雷达永远是必装的核心传感器。

技术指标方面,4D毫米波雷达还能实现静止目标识别、横向移动检测、区分邻近物体和探测隐藏车辆等功能。

这些在传统雷达上都是难题。

比如在停车场,传统雷达可能无法分辨隔壁车位是否有车。


4D雷达就能通过高度和角度信息准确判断。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再比如一些被其他车挡住的隐藏车辆,4D雷达也能通过多维信息推断出来。

智界这次推出的升级方案,用户换上新的4D毫米波雷达后,不仅是硬件换新这么简单。

更关键的是配套的软件算法也会同步升级。

车机系统会推送新版本的驾驶决策模型,这些模型是基于4D雷达数据重新训练的。

老款车原本的智驾策略相对保守,比如跟车距离稍远、变道前的犹豫时间比较长。

升级后,算法能更精准地理解周围环境,实现更接近新款车的智驾表现。

这相当于给老车装了一颗新的"大脑"配上一双新的"眼睛",驾驶体验能有明显提升。

第三部分:智界为什么敢第一个吃螃蟹,背后的技术和商业逻辑

支持用户在服务中心自行更换4D毫米波雷达,这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工程问题。

智界为什么能有底气做这个事儿?核心在于他们采用的模块化硬件设计。

这套雷达采用了独立接口加标准化通信协议的设计方案。

简单说就像手机的SIM卡槽一样,新雷达插进去系统就能自动识别。

不需要大费周章地重新调试整车电路或者更新底层的ECU固件。

这个设计理念在汽车电气化改革中其实越来越普遍,但应用到4D雷达这样的精密传感器上,还是需要不少技术积累的。

为了确保换装后的数据精准度,智界自研了配套的校准工具。

新装上去的雷达需要进行一套精确的"对焦"程序,确保它的输出数据和新车的标准一致。


这套校准流程整体耗时不会太长,预计在两小时以内就能搞定。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会进行检测、拆装、校准等全套操作,用户最后得到的雷达和原厂新车的标准完全一样。

从商业战略的角度看,这也是智界的一个用户黏性策略。

老车主更换雷达的成本相对合理,整个服务体验也比较顺畅,自然更愿意向朋友和家人推荐这个品牌。

购车决策中,很多时候就是身边人的推荐起了决定性作用。

通过优化老车主体验,智界实际上是在做一场长期的品牌口碑建设。

同时,通过高频次的雷达更换和服务需求,智界能持续收集用户在真实路况中的驾驶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后续的算法迭代和产品改进价值巨大。

越来越多的真实场景数据,就意味着下一代的智驾决策模型训练得越扎实。

整个行业都在争抢数据,因为数据就是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资产。

这波操作也打脸了行业里长期存在的"老车主歧视"现象。

以前的常见套路是这样的:新技术只给新款车用,老车主想升级要么掏钱买升级包,要么等下一代产品。

某些品牌的高阶智驾功能,老车主想体验得额外付出一两万块。

这种差异化对待在用户中产生了不少反感情绪。

智界这次不同,直接把"技术普惠"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老车主只要愿意花四千多块,就能获得和新款同样的硬件和软件体验。

这消除了年款之间的体验差异,也打破了"新车天生优越"的心理暗示。

有车主甚至调侃说,现在看来老车主才是真赚的,坐等厂家升级呢。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从行业竞争的角度,这招也是有讲究的。

当所有竞品都还在卖硬件、卖配置的时候,智界开始卖服务、卖体验、卖对用户的尊重。

这种差异化竞争很难被快速复制,因为背后需要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服务网络支撑。

新进入者想要模仿,不仅要开发出兼容的硬件,还要建立起足够的服务能力。

这就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

从更大的行业趋势看,汽车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从纯粹的一次性买卖向持续的服务和支持转变。

用户不仅是在买一辆车,更是在买一种持续的智能体验和保障。

厂家能通过持续的升级和优化,让用户的车在后期使用中不断变新、变好。

这对用户的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都有巨大的提升作用。

第四部分:网友的那些疑问,官方是这样回应的

升级方案公开后,网上的讨论声浪很大,也涌现出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和顾虑。

我们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梳理一下官方的回应和解释。

问题一:升级费用真的就四千多块吗,后续会不会还有隐形消费?

官方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升级的材料费用就是上面说的那些数字,基本上属于成本价。

整个升级流程中唯一产生的其他费用只有基础服务费,但具体数额官方没有详细透露。


考虑到现在汽车服务行业的一般水平,这笔费用应该不会太高。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相比起行业里其他品牌的维修成本,智界这个价格确实算是良心价。

用户不用担心后续会被套路,官方已经在宣传中强调了"远低于行业均价"这一点。

问题二:换了新雷达以后,车的质保和安全认证会不会受影响?

官方的态度很坚定:更换后的雷达是原厂正品,经过了和新车同样标准的质检流程。

更换完成后,整车系统会自动执行一套安全认证程序,类似于手机刷新系统时的验证。

质保方面,新更换的雷达享受和新车一样的三年或十万公里质保期,以先到为准。

这个质保只针对雷达本身,不会影响车辆其他部分的现有保修权益。

换句话说,用户的车不会因为换了一个传感器就被降级或失去什么权利。

问题三:以后会不会变成每年都得换雷达,这不就成了变相收费吗?

官方解释说,4D毫米波雷达的设计使用寿命超过八年,或者二十万公里,以先到为准。

正常使用情况下,是不需要频繁更换的。

只有在发生碰撞、极端天气损坏等特殊情况下才需要考虑更换。

官方还特意承诺了不会强制用户定期更换,完全遵循"按需更换"的原则。

这打消了一些用户担心厂家会靠这个新功能变相割韭菜的疑虑。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软件升级的。

很多用户想知道,换了新雷达后,软件算法什么时候能跟进?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官方回应,软件升级是和硬件更换绑定的。

用户在服务中心完成雷达更换后,新版本的驾驶决策算法会同步推送。

不需要用户额外操作,系统会自动更新。

这样就确保了硬件和软件的版本匹配,避免了硬件新但算法老的尴尬局面。

还有用户关心时间成本。

整个升级需要多久?用户要不要把车停在服务中心等着?

根据官方的说法,整个检测、拆装、校准的流程预计在两小时以内完成。

这时间长度基本上可以接受,用户可以在服务中心的休息区等待,或者办理延时取车等各种增值服务。

有些用户中心甚至提供了咖啡和充电等便利设施。

从登记截止日期来看,整个方案的推进时间表也很合理。

从9月1日登记到12月31日截止,中间有整整四个月的窗口期。

这意味着用户不用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时间安排来决定什么时候升级。

即便到了年底还没决定,也不用慌,因为这次方案的推出本身就说明了智界对老车主的承诺不是一时兴起。

结语

从2025年8月的官宣到10月的正式落地,智界汽车用实际行动给整个汽车行业上了一堂课。


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真正的用户思维不是喊口号,而是把新技术、新服务的门槛降到最低,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

8月官宣10月落地,智界的4D雷达升级方案到底是怎么来的-有驾

回顾一下这个事件的关键节点。

从时间上看,官方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节奏安排。

从价格上看,四千多块的成本对于大多数中高端车主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从服务上看,全国1200家服务中心保证了地理覆盖的便利性。

从体验上看,两小时的升级时间和完整的技术支持让整个过程很顺滑。

这一系列的细节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和体贴的用户升级方案。

反观行业现状,很多老品牌还在玩一个陈旧的套路。

新产品卖高价,老产品降配置,让消费者觉得时间越往后买车越能节省成本。

但这个逻辑其实对品牌忠诚度的损害很大。

买了老款的用户会觉得自己吃了亏,买新款的用户则看不起老款车主。

这种"代际歧视"在汽车论坛里普遍存在,成为了很多品牌的口碑隐患。

智界的这个动作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不仅让老车主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新技术,还通过开放的服务网络和明确的时间表消除了不确定性。

用户不用担心被坑、不用跑远路、不用等太久。

这就是客户至上在实际中的具体体现。

往后看,这个模式能否持续、能否扩大、能否成为行业新标准?

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智界能坚持这个方向,不因为销量增长就改弦更张,那确实有可能成为行业的新风向。

反过来,如果这只是一次营销噱头,等风头过了就打回原形,那对品牌的伤害会更大。

对于已经或即将购买智界车型的用户来说,这个升级方案的推出是个实实在在的利好。

四年或五年以后,车上的四D毫米波雷达技术可能就不是最新的了。

但只要花四千多块,就能让自己的"座驾"重新获得最新一代的驾驶感受。

这比买一辆新车便宜得多,也比盼着厂家发布新固件更有保障。

最后灵魂拷问一个:如果你的车开了两三年,厂家告诉你某个关键传感器坏了能免费换新,或者只要花几千块就能升级到最新技术,你还会觉得"老车主没地位"吗?

相反,你会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这就是为什么智界这波操作虽然表面上是在卖一个升级方案,实际上是在销售一种对用户的尊重和承诺。

长期来看,这种承诺的价值往往比一个产品本身更值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