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迎来AI助手Grok 暂不支持车辆操控 马斯克再掀智能革命

最近,科技圈和汽车圈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了个新鲜事: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把他旗下那个号称最有个性、甚至有点“叛逆”的人工智能助手Grok,正式装进了特斯拉汽车里。

这消息一出来,马上就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很多人一听,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天,以后开车是不是就像科幻电影里演的那样,跟车子聊天就能让它干这干那,甚至还能陪你插科打诨解闷?

这听起来确实让人兴奋,感觉未来的汽车生活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特斯拉迎来AI助手Grok 暂不支持车辆操控 马斯克再掀智能革命-有驾

但是,咱们先别急着激动,因为这件事里头,有个非常关键的细节,那就是目前这个聪明的Grok,还暂时被“封印”了大部分功力,它只能动动嘴皮子,还不能真的动手去控制车辆。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马斯克费这么大劲把AI塞进车里,怎么还不让它干活呢?

这到底是技术上还没准备好,还是说他另有打算?

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聊清楚。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叫Grok的AI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它就是马斯克为了跟现在市面上流行的ChatGPT这类AI竞争,自己捣鼓出来的一个大型语言模型。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特别新,而且性格特别“野”。

说它信息新,是因为它的知识库是直接连接到马斯克的社交平台X(也就是以前的推特)上的,全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它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知道。

这就比很多知识库更新慢的AI要灵通得多。

说它性格“野”,是因为它被设计成可以回答一些其他AI可能会回避的、比较尖锐或者说有点“出格”的问题,而且回答的时候还带着点幽默甚至讽刺的味儿。

特斯拉自己就展示过,当把Grok调到一个叫“脱缰模式”的状态下,它居然能兴高采烈地跟你畅想,如果它和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约会,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你看,这就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了,它更像一个有自己想法、有点小脾气的聊天伙伴。

好了,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AI,现在被推送到了美国一部分特斯拉车主的车里。

根据特斯拉发布的软件更新说明,只要你的车是2021年年中以后生产的、用了AMD芯片的新款车型,并且订阅了他们的高级网络服务或者连着Wi-Fi,就有机会体验到这个新功能。

之所以有这个硬件限制,也很好理解,因为运行Grok这么复杂的大模型,对车载电脑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就像你想玩一个最新的大型电脑游戏,家里的老电脑肯定跑不动,一个道理。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当车主在车里唤醒Grok,能让它做什么呢?

答案是:聊天、问问题、获取信息。

你可以问它,“今天天气怎么样?”“给我讲个笑话听听。”“从这里到机场最快的路怎么走?”它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还能根据实时信息,给你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

但是,如果你对它说:“Grok,帮我把空调调低两度。”或者“Grok,打开天窗。”那对不起,它会告诉你,这事儿它干不了。

所有涉及到具体控制车辆硬件功能的指令,比如调节空调、开关车窗、播放音乐、设置导航目的地等等,Grok一概无权干涉。

特斯拉迎来AI助手Grok 暂不支持车辆操控 马斯克再掀智能革命-有驾

这些活儿,还得靠原来那个大家已经很熟悉的特斯拉语音助手来完成。

这就等于说,现在的特斯拉车里,同时存在着两个语音系统:一个是不太会聊天但能干实活的“老管家”,另一个是能陪你天南海北胡侃但啥活也不干的“新乘客”。

这下大家就更想不通了,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最核心的原因,毫无疑问是为了安全。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叛逆”和“脱缰”为卖点的AI,如果它真的掌握了汽车的控制权,那潜在的风险就太大了。

汽车不同于手机,它的每一个操作都直接关系到车上人员乃至路上行人的生命安全。

一个指令的错误,就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Grok这个AI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没有经过百分之百的验证之前,特斯拉是绝对不敢把车辆的控制权交到它手上的。

这是一种非常谨慎和负责任的做法。

让一个还在测试阶段、性格又不稳定的AI去控制一台在高速上飞驰的汽车,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谁也输不起。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把一个像Grok这样富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的语言模型,和汽车内部那种要求绝对精准、零错误的控制系统完美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AI的回答是基于概率生成的,有时候可能会有奇思妙想,但汽车的指令必须是精确无误的。

比如,你对它说“我感觉有点热”,它需要准确地理解是该开空调、还是该降低温度、还是该打开车窗,并且要执行得恰到好处。

这个“翻译”和“决策”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和测试去保证万无一失。

所以,特斯拉选择分步走,第一步先让Grok上车,但不给它“实权”,让它先作为一个信息娱乐工具存在。

那么,这是不是说Grok就永远只是个摆设呢?

当然不是。

这恰恰是马斯克深谋远虑的地方。

他现在做的,其实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公测”。

他让成千上万的真实车主在日常使用中与Grok互动,这会产生海量、真实、多样的对话数据。

特斯拉迎来AI助手Grok 暂不支持车辆操控 马斯克再掀智能革命-有驾

这些数据对于训练和优化Grok来说,是比任何实验室数据都宝贵的“养料”。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特斯拉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在开车时会问什么、想知道什么,Grok也能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学习如何更准确地理解人的意图,尤其是在复杂的驾驶场景下。

等到Grok被训练得足够聪明、足够安全,并且技术整合也足够成熟之后,特斯拉就可以通过又一次软件更新,“解封”它的控制权限,让它从一个“聊天嘉宾”真正升级为能够控制车辆的“智能管家”。

这盘棋,下得很大,也很有耐心。

看到这里,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回我们国内。

当特斯拉还在小心翼翼地试探AI与车辆结合的边界时,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尤其是一些造车新势力,其实在智能语音交互这条路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而且走的是一条非常务实的路线。

比如蔚来的NOMI,那个能转动脑袋、跟你眉目传情的小机器人,或者小鹏汽车的“小P”,还有搭载了华为鸿蒙座舱的问界汽车,它们的车载AI从一开始就深度融入了车辆控制。

在国内的这些智能汽车里,你跟AI的对话早就超越了简单的问答。

你可以用非常口语化、甚至模糊的指令来控制车辆。

比如你对车说:“我有点冷”,车子不仅会调高空调温度,可能还会主动关闭一部分车窗,并打开座椅加热。

你甚至可以发出连续指令,比如“打开车窗,然后播放周杰伦的歌”,系统都能准确识别并依次执行。

这种“说到做到”、“可见即可说”的体验,已经成为很多国产智能汽车的标配。

它们的AI可能不会跟你聊“机器人约会”那么玄乎的话题,但在解决用户开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驾驶变得更轻松、更便捷。

这就体现出了中美在发展智能汽车上两种不同的思路。

特斯拉的Grok,是先打造一个能力超强的通用人工智能大脑,然后再想办法把它应用到汽车这个场景里,是“由上而下”的。

而我们中国的车企,更多的是从用户的实际用车痛点出发,思考“司机在开车时最需要AI帮他做什么”,然后去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驾驶场景的AI,是“由下而上”的。

短期来看,我们国内的这条路子显然更接地气,更能快速提升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

毕竟,对于大多数开车的普通人来说,能动动嘴就解决开关空调、设置导航的问题,远比跟车子聊哲学要来得实在。

而且,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根据数据统计,仅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六成以上。

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复杂的道路环境,为我们本土的AI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训练场,让它们在理解中文和处理复杂指令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

所以,Grok登陆特斯拉这件事,我们既要看到它代表的未来AI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也要对自己国家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的扎实成果感到自信。

这就像是武林中的两大门派,一个在修炼一门威力无穷但需要极高内力才能驾驭的“绝世神功”,另一个则是在把手头的一招一式练到炉火纯青,招招都实用。

两种路径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它们共同推动着整个汽车行业向着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好消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