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颖
2025年,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8月5到7日,一场叫“奔驰标准”的科技日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没有夸张的概念表现,只有对“好开”和“好坐”的深入剖析。当底盘的毫米级调校数据,以及座椅经过上万次测试的报告一一展现,奔驰的豪华感也就毫不掩饰——那是来自139年造车经验的坚持,拼的是每个零件的严谨,追求的是每一次体验的完美,更是对“标准”几近偏执的坚守。
底盘的奥秘呀,说白了就是从那些数字到实际感觉之间那一场细致入微的较量。
奔驰觉得,底盘调校简直是一门玄乎的艺术。作为汽车的“动态魂魄”,奔驰对底盘的理解早已不止于“能跑”的简单意义。
在底盘实验室里,超过一千个零部件的性能指标都被整理成了130多项可以量化的KPI,还有40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着100多个方向的振动、倾斜角和压力信息。最终,这些数据被总结成了“驾控黄金标准”的五大方面:驾驶和乘坐的舒适度得“像走在平坦的减速带上一样轻松”,安全感则要求“在极端路况下也能事先预料到变化”,操控感要“始终留有余地,应对突发状况毫不吃力”,而运动性与精准度则要做到在高速和低速的场景之间,自如切换。
要打造一款优良的底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梅赛德斯-奔驰底盘研发公司一路走来,严格依照CAD设计、产品验证、数字原型模拟、实车测试、数字孪生技术,再到量产验证这六大环节。数字仿真和实车调校缺一不可,经过4年不断打磨,才把系统的研发流程完善到位,最终造就了奔驰标准的精品底盘。
说到调校底盘的舒适性,奔驰还有一套独门绝技:“金屁股”工程师的“体感校准”。这些专家靠着手感,能辨别减振器阻尼差了0.1N·sm,闭着眼睛也能判断出敏捷操控系统是否达到了“起步时柔韧过滤细碎震动,后段坚实抑制车身颠簸”的效果。
这套系统的关键所在,是工程师从上亿种阻尼搭配中精心挑选出的“中国特色配方”,使得钢悬车型几乎具备空悬般的质感。液压衬套作为底盘的“软组织”,在不同方向和频率上的刚度必须精确到0.1Nmm,通过独家调试,达到了“冲击时柔如海绵,颠簸时韧如弹簧”的效果,还把减速带带来的X向冲击峰值降低了三分之一。
在活动现场,奔驰还向媒体展示了最新的线控转向系统。这项打破传统机械限制的电子转向技术,低速转向单侧打满只需170度,高速时转向比会放大,增强车辆的稳定性。配合正负10度的后轮转向设计,长轴距车型的转弯半径几乎跟紧凑型车一样。这套系统采用双重供电、通信和执行器硬件的双冗余方案,确保安全可靠,即使在极端失效情况下,ESP系统还能平稳刹停。经过200万公里的测试,充分验证了“安全第一”的原则。
座椅的细节:从骨架到触感,全面呵护每一寸体验
“坐奔驰”的好评,其实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中。梅赛德斯-奔驰的座椅,向来以舒适和奢华闻名,是行业内的标杆。真正的豪华,不仅体现在外观的光鲜,还在于那些不易察觉的小地方。奔驰的标准,就贯穿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在活动现场,工程师们和媒体一同动手,用手术刀仔细拆解了一台全新的E级座椅,近距离感受奔驰对座椅每一个细节的严苛把控。
在奔驰,一款座椅的研发周期竟然能长达1460天。拿E级车的座椅来说,它由超过一千个精密零件组合而成,配备了四百多套专用模具,涵盖材料、功能、舒适度和安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超过两千项的专项测试和仿真,还能调配出三千多种不同的缝线、颜色和功能组合。在整个奔驰家族里,类似这样的座椅类型就多达上千种。
真正称得上好的座椅,得是量身打造的。奔驰拒绝照抄行业的通用方案,而是会根据各个车型量身开发专属的骨架平台,不光确保每个座椅都能完美贴合车内空间和功能需求,还打下了专属定制的安全底牌。奔驰座椅的骨架采用全电泳防腐工艺,360度无死角的保护,确保15年都不出问题,把安全隐患全都搞定了。
再说奔驰座椅在温控和通风方面,考虑得特别细致。座椅加热功能覆盖挺全面,比如E级车的加热垫面积达到0.84平方米,S级车还在中控扶手、车门扶手这些地方增加了加热设计,驾驶位的加热丝长达39米。用热测绘技术,工程师能精准地消除“热点”,确保座椅表面一直保持舒服的温度,绝不让人觉得烫手。
通风效果也相当棒,每个座椅至少装了4个风扇(S级到达5个,远超行业平均的2倍),风量高达9升每秒,还把噪音压在40分贝以内(比电脑散热风扇还安静),在散热效果和NVH体验之间找到了个很好的平衡点。
奔驰座椅还能带来像SPA一样的全感官体验,兼顾健康保养。座椅可以联动Burmester®4D环绕声、杜比全景声®,以及氛围灯、香氛,再加上通风、加热和按摩功能,让你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上都享受到沉浸式的感受。
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汽车热石按摩这个功能,经过在-40℃到8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1480小时的耐久测试,也就是差不多连续用了61天,这个标准远远高于行业一般要求,而且还确保面料不会受损。
还有啊,所有车型都拿到了德国脊背健康协会(AGR)的认证,座椅的设计是按照人体工学经过全方位优化的,不管是座椅的功能、尺寸还是调节范围,都考虑得特别细致。坐上去刚开始很柔软舒服,坐久了也能提供很好的支撑,既保证了坐得舒服,又护着身体健康。
“全球与本土携手并进”:20年来奔驰在中国的标杆体现
底盘和座椅的极致追求,彰显“奔驰标准”的核心:不是冷冰冰的操作手册,而是“全球经验”与“本土需求”的完美结合。从北京奔驰起步,最初生产E级车,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累计产量突破500万辆,涵盖13款车型(包括今年上市的纯电版CLA),实现了全系列覆盖。
“奔驰标准”融合中国智慧的体现:车辆生产线上,625台机器人实现百分之百的自动化装配,四门两盖的装配合格率超过99%,精度达0.1毫米。在18种焊接技术中,Arplas无痕焊接让焊点看不见,快速射钉铆接则解决了不同材料连接的难题。长轴距E级车在213米长的涂胶线上(差不多76层楼那么高)进行涂胶,配合每周一次的“荧光液浸泡实验”,让防腐性能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
“京沪双引擎”展现“中国速度”:北京重点发展电动出行和本土化测试,上海则深耕智能互联与自动驾驶技术,高速导航辅助已在12个月内实现落地,下一代后排娱乐系统也在18个月内完成开发——这一波“中华创新”的成果,正向世界输出。工程师们说:“二十年来,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按标准造车’,更重要的是‘让标准更贴合人’。”
从底盘130项KPI的严苛把控到座椅40,000次的坚持不懈;从德国数字孪生模拟器到北京工厂毫米级焊接精度,2025奔驰标准科技日公布:“奔驰标准”就是把“开得顺”“坐得舒”拆分成无数“必须达成”的细项,再用139年的坚守,把它变成理所当然。
这是对“汽车不属于快消品”的坚守,也是“一生驾驶一辆车”的承诺。用“标准”界定豪华,用“科技”赋予体验,梅赛德斯-奔驰一直追求的是制造出既好开又好做、符合奔驰标准和中国客户需求的豪华好车。经过20年在中国的耕耘,与百年标准的碰撞,最终展现出的是穿越时光的可靠与信赖——这,正是豪华最真实的模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