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退出中国市场,这消息我听到体感蛮强烈的。毕竟谁没开过奥拓,那个老古董曾经陪伴过无数城里长大的孩子。1995年国产奥拓上市,那可是销量明星,十几年超过50万台,没谁了。2011年长安铃木年销22万台,产能才20万,供不应求,摆明了火爆得不行。说好听点,是昔日辉煌,说难听就是没跟紧时代。
拿2017年说事吧,那年销量骤降到8.39万辆,第二年又跌到5.67万辆,差不多腰斩了。有人会说,经济下行压力大,消费者更理性。对,这有点道理,但根本原因更琢磨。咱们都知道,这几年中国买车人心理变化挺快。以前大家觉得小车能省油、方便停车,空间多少无所谓。现在呢?空间成为硬通货,配置成标配,安安全全更成卖点。铃木呢,主推小型车没变,且配置创新不够,市场自然不买账。
我有个朋友小李,是长安铃木4S店销售。他很直接跟我说:客户越来越少,问车的都关心配置啥,动力咋样,奥拓那类车少有关注。说得我有点心疼。没错,小车卖点过去简单,油耗省、价格低,现在你还得有智能系统、舒适座椅、甚至半自动驾驶辅助,那才跟得上潮流。铃木这方面投入显然小了,供应链里关键芯片抓得还差点,研发周期也拉不出那几个黑科技。
说到这里,供应链其实好比是做饭。你厨师做菜快,但油盐酱醋准备不到位,菜再好也上不了桌。铃木在中国供应链协调上就有点头疼。智能联网部件采购,国内供应商不一定配合,新车零件和软件升级迟缓,也是事实。咱们除去产品短板,营销也成问题。相比吉利、自主品牌那种铺天盖地的促销和品牌拉新,铃木显得太过低调甚至有点自闭。这自然招不到新客户,市场份额就冻住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2018年有个内部会议纪要,提到铃木考虑过转型SUV,但当时研发资金有限,没派出主力攻坚队,最终放弃。对比同价位的哈弗H6,销量几乎是铃木小型车的5倍,配置却没多贵多少,用户体验全方位领先。差别大得明显。
这里说下我一开始的看法,觉得铃木退出是单纯销量萎靡,但后来觉得太片面。市场需求变化是大趋势,但供应链、创新迟缓、市场推广不到位才是症结。说白了,铃木大概没能真正及时换道超车,或者说车企内部协调没跟上外部节奏,就像骑自行车遇到陡坡,没换档直接硬踩,累死骑手是迟早的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中国市场的变化远不止空间和配置那么简单。消费者对于品牌情怀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铃木没能抓住情怀和理性结合的那根筋,输出更多年轻化、科技感强的内容。换位思考,如果你是30岁上班族,买车不单买交通工具,更看重朋友圈晒图的面子和智能互联的便利。铃木在这方面明显没抢占先机。
临场小算一下,奥拓的保值率当年能有65%左右,跟同级别车差不多。但现在市场需求完全不同了,小型车保值率跌到40%以下,换句话说买回不亏钱的比例越来越小。买汽油小车和新能源车的顾客重合也不大,铃木没及时推新能源,感觉就像是错过了最热的趟车。
说到新能源,我随口就猜测一件事,不确定哈——铃木退出部分是对合资新能源战略投入的犹豫加拖延。毕竟合资公司最终要对主控方负责,长安铃木的决策速度和资金灵活度可能比不上其他合资品牌。这个不知你怎么看?
我一朋友前段时间修理店也遇到了这种活,铃木车保养少,配件不及时,客户抱怨多,他说。修车的都知道,产品用料和后续服务直接影响车辆口碑和用户粘性。
说回来,退出市场确实很伤感。隔壁哈弗又卖出新高,吉利新车多得眼花,感觉国内合资品牌不卖小车真是让位给了自主品牌,而消费者就这么被甩锅,只能转战别的品牌。你觉得,这真的只是产品不够好这么简单吗?有没有更深层的企业决策和市场逻辑在里头,还是说谁都没看透?
最让我不放心的,是铃木还能不能在其他领域重整旗鼓。毕竟日本车的品质曾经被不少老车主认同。那我问你,如果铃木换个打法,直接切入中大型SUV或者新能源领域,靠口碑重生,有戏吗?(我心里没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