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5111厂第三次创业,这真是一个让人感慨又敬佩的故事。咱们中国搞企业能做到几十年不倒,还能爬过三次大坎再翻倍壮大,这样的精神和韧劲,真的不是一般工厂能有的。咱们得先看看当年的困境到底有多深,才能明白后面那一系列牛气冲天的奋斗为何能叫人肃然起敬。
早些年的时候,5111厂还叫“洛阳枪弹厂”,那会儿是正经的军工厂,后来名字换来换去,经历了兵转民,跟市场搏杀。尤其到合资做摩托车的时候,一下子抽走了七成的优质设备和骨干人才,剩下的800多号人,年纪大的多、女职工也多、还有一堆后勤和所谓“非生产性岗位”,说白了就是主打生产线没了,留下来的人也不太有生气,厂里负担重,工资没着落,还得管几百号退休职工。外边合资公司那帮提前转行的,工资一涨再涨,这边看得心里不是滋味,觉得自己成了“下岗边缘人士”,谁能不闹心啊?那时候厂里一片灰暗,真就快全军覆没的劲头。
但是,大浪淘沙才见真金。那会儿厂领导班子没认怂,反而喊了句特别硬气的话:“我们要靠自个儿再奋斗一次!”其实你说这话,很多人不一定能信。可他们愣是带着全员开始思想发动,联合党政,动员大家挺直腰板,看清大环境,按说国家改革开放让咱有了跟外资拼的机会,合资的那帮人挣钱也不是坏事,咱留在本部的人同样能追着新的目标闯一闯——只要别认命,一定能干出新名堂。
结果他们就是把这些想法真的扎到大家心里,喊出那句“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等不靠”,一层层传递下去。思想统一了,大家的劲头就上来了,谁都想争口气,哪怕一时身处逆风,也不甘心认输。就这样,5111厂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你要真了解工厂文化,就明白“创业”不是照搬谁谁的管理模式,也不是依赖外头的救济金,而是从头到脚“自力更生”的干实事,把每一个可能的利润点用最靠谱的办法做出来。
当时厂里既没啥像样的生产线,又没主导产品,只剩一摊子边角活,比如纸箱、摩托座垫什么的,小打小闹都称不上核心产业。厂领导们就琢磨出一条路子:与合资公司配套服务,另起炉灶做自己的品牌!顺便把原有的老设备升级,争取上汽油机生产线和整车装配线。说干就干,一干就是一年多,厂长和班子没白没黑地搞,带着铺天盖地的工人们冲进现场,连锅端地赶进度。硬是在四个月里让汽油机能批量生产,再用两个月搞出了新型的摩托成车,速度让外来的专家都看傻了眼。其实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一种劲头,领导带头干,工人们也拼了命似的往前冲。
这种争气劲儿一发不可收拾,连兵器工业总公司领导都专程到厂里视察,夸他们精神状态了不起。厂里也讲究:给合资公司搞配套,还能靠自己的主线一下步步壮大。发现市场是真实压力,他们就披荆斩棘做出自己的主品牌“洛嘉”,还往浙江、山东合资搞新厂,摩托车型号是一波又一波推出来,技术也不断升级,光是新发动机和新车型那几年一年鉴定下来都是一摞一摞地过关,通过行业权威的认证后,大家都认可了他们的自主研发能力。
其实你说“创新”,在一家老国企里不是一句口号,这玩意得靠真本事,一帮人天天琢磨怎么改进自己的产品,怎么把摩托车做得更结实更省油,怎么让发动机性能跑得比别人快,质量比别人稳,连零部件都能达到行业第一。这些都不是花钱能砸出来,是一步步试、一步步磨硬了才能细水长流。那几年他们搞出了几十个新品,经过省里机械电子厅的层层鉴定,斩获无数奖项,还逐渐把“洛嘉”品牌做成了河南的名牌,远销国外,真正打了自己的基础。
企业大了,管理也得跟着升级,搞集团化不是组几个公司凑人数,是以前怎么分资产,现在就怎么把全体系打通,意思是财权、人权、物权都在总部有序分配。后来又拿到了国家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把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搞得明明白白,从摩托座垫到发动机再到整车配套,几乎每一环都有标准、有检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如此一来,“大阳”“洛嘉”等商标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名牌,搞个市场竞争都不虚任何品牌。全国市场销量常年稳居行业前列,不仅赚得了票子,还赢得了口碑。
合资这条路走了30年,正大集团跟他们关系可以说精诚合作,哪怕国际上大家都说国企不行,这家硬是年年盈利还品牌效益几个小目标倒回来。三方把产权重新签约,让中方控股率大大提升,管理团队也是一步步统一,发挥国有企业的系统优势,真正做到了军民融合,大家一条心干大事,把一批批新摩托车和发动机送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收入上了20亿,品牌价值达到了400多亿人民币。
在2024年,这个老国企在中外股权变更后,中方占比75%,泰方25%,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都是天文数字。在市场上,北企集团成为能年产160万辆摩托的巨型企业,产品型号覆盖了48cc到950cc,各种新型四轮、三轮摩托车琳琅满目,市场占有率稳稳的站在行业前几。品牌“大阳”和“洛嘉”不仅在国内畅销,国外也不乏粉丝,产品质量连续十年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国产精品等荣誉称号,还入选了中国500最有价值的品牌榜。
这一系列成绩是怎么来的?真实原因就是“咬牙坚持”,哪怕当时合资让一半人才都流走,留下来的人也没怨天尤人,而是带着目标不停挖掘自己的潜能,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能团结出战斗力。领导班子的过硬,职工的思路统一,带来了无数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面对市场,既能坚持技术创新,又懂得商业合作,还懂管理升级,有实力才有底气,把客人和市场都请过来,转化为自己的客户、自己的粉丝。
所以说,5111厂的三次创业,最厉害的是这第三次。它不是靠国家砸给钱,也不是靠啥特殊待遇,而是真正顶着压力从谷底一路爬上来。这样一支队伍,这样一种精神,在当今世界市场竞争里,能叫中国制造、叫中国企业品牌真正站稳脚跟。咱不避讳困难,也不夸耀成绩,但谁都应该记住,他们当年能够从最困难的环境里走出来,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的双手把企业做成行业里的“老大哥”。
这种故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中国企业奋斗史。以后要再谈中国企业怎么才能基业长青,真得多看看像5111厂这样的案例——艰苦创业,自我驱动,技术永远在路上,风雨兼程,永远不认怂!这才是最值得咱们尊敬,也最应该传承的企业精神。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