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翻了下乘联会的数据,理想汽车的销量又砸了个跟头。单看纯电车型,i8连续两个月稳定在5700辆左右,i6首个完整月也冲到了5775辆。老实说,这成绩放在理想之前,算是不错的开局了。李想自己都说,i8目标是稳定6000辆/月,目前总体差不多到了,i6目标更大,盼稳定后能上9000-1万辆。你看,纯电这块,理想是真的在试图立足高端市场,毕竟中国纯电SUV领域竞争多火爆啊,这个成绩是实打实的。
但转头看增程市场,就不像这么光鲜了。L6从上月的1.23万辆掉到了不到1万辆,L7、L8、L9也都全线下滑,甚至连市场老大理想ONE都快成历史了。不得不说,这块真是水土不服了。供应链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尤其是高端增程车型,零部件集成度高,又受限于电池包容量和发动机匹配,搞不好就成鸡肋。像朋友汽车维修师傅说,增程车保养麻烦,用户心累的话,我听着挺认同的。厂家想把发动机加发电机的组合熬得久,供应链反而越复杂,成本和维护压力一天天变大。
还有一点,半年多前我还觉得理想的双轮驱动战略能撑下去,两条腿走路,风险分散,长远看能开花结果。今儿看来,恐怕是我想多了。它的双线作战,其实就是在两条路上都有坑。纯电市场刚开始起步,产能爬坡还得靠各种补贴和供应商努力;增程市场,风头过去了,竞争又多,消费者开始转向更纯粹的电动车。你说,理想能咋办?(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问过一个理想4S店销售哥,他有点无奈地说:纯电那边,客户明显更挑剔了,尤其是续航和快充表现。增程车的话,拿出来比对竞品,优势明显缩小。这话一针见血。供应链上理想确实靠边了,尤其高端的增程机型,零部件难搞,供应商报价越来越紧,整车成本持续向上。他们10月搞的保险补贴4万多元优惠,基本等于给L系列车型降价了,但销量还是跌,这说明啥?市场也不是那么给面子。
纯电平台的复杂度和研发周期,是个很大的坎。我参与过一次电动车研发项目,跟造传统发动机车不一样,纯电每多加一个配置模块,软件测试都要翻倍,供应链环节复杂得让人头大。理想这边,i6产能刚爬坡,订单已经超过七万台——但是实际交付只能慢慢消化。你说这订单多么香吧?但物流、零部件供应配套跟不上,交不了货,一切都是梦中楼阁。
我猜测(不确定),李想也许当初低估了从增程向纯电全面转型的复杂度。毕竟,用户心理转变不易,研发成本攀升,市场竞争又比想象激烈太多。理想MEGA第一次尝试纯电失败,确实给他们敲了个警钟。加上最近起火召回事件,品牌形象受损,销售压力真不小。你说,我换做是他们,心理阴影面积肯定不小。
顺便说个有趣的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5月份理想L系列焕新升级的消息那会儿,内部有传言说硬件换装了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和软件算法,目标是在性能上拉开和竞品差距。结果呢?销量还是没见起色,这让我有点心疼,毕竟真正把硬件和软件打通,是研发里最难的事。
从数字上打个粗糙的算盘,假设理想的纯电车型稳定在1.8-2万辆/月,增程车型下滑至3万辆以下,整体销量难看就很自然了。删去制造成本、渠道费用,单车利润很可能在下降。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我倒是有点疑虑,这样的销量结构持续半年后,理想的整体利润会不会出现拐点?这估计和研发投入上涨是个死循环。
不过我也得转个弯说,纯电市场的回暖信号还没有彻底熄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是,一些增程用户开始考虑换纯电,说是长期成本更低,免维护省心,这话来自一个刚换了i6的老用户。我和他聊了半天,他的选择也代表不少人的心态变化。
对了,想问问你们:面对纯电和增程产品两条腿走路,理想未来该怎么权衡?舍弃增程,还是深耕双线?销量和利润双重压力,更像鱼和熊掌难兼得,这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困境?我还在等着看李想会不会给出新的答案。
最后提醒自己一句,下次再碰到理想,不能只盯着销量,还得多观察他们的供应链到底改进了多少,这才更实际。毕竟车企说再多,钱还是要花在刀刃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