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已经淡出我们记忆快十五年的词——“养路费”,又悄悄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里,在许多车主的闲聊和网络讨论中泛起了波澜。
这事儿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核心就在于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真的要重新开始征收养路费,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开着传统燃油车的车主来说,是不是意味着要在已经不便宜的油价(里面含着燃油税)之外,再额外掏一份钱?
这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点餐时已经付过包含了服务费的总价,吃完出门时,门口又有人说场地维护需要再单交一笔费用,这笔账怎么算,都让人觉得心里不太舒坦。
这件事关系到全国数亿车主的切身利益,我们有必要把它的来龙去脉理清楚,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又是否真的公平合理。
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2009年,那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转折点。
在那之前,中国的每一位车主都熟悉每年要去缴纳养路费的流程,那张小小的缴费凭证是车辆年审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当时的收费方式是“一刀切”,不论你的车是常年停在车库里偶尔开开,还是每天都在路上奔波的营运车辆,大家交的费用都差不多。
很多人觉得这不公平,凭什么开得少的人要和开得多的人承担一样的养路成本呢?
基于这种考虑,国家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费改税”改革,取消了养路费,转而将其融入了汽油和柴油的售价之中,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燃油税”。
这项改革的初衷是非常清晰且进步的,它遵循了一个最朴素的公平原则:“谁使用道路多,谁加油就多,谁为公路养护出的钱就多。”这个设计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更加科学和公平的,它将养路的负担与道路的实际使用强度挂上了钩。
从那以后,我们每次在加油站加油,其实不仅仅是在购买燃料,也是在为我们脚下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个制度在过去十几年里,为我国公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然而,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速度令世界瞩目,公路总里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高速公路网更是从无到有,织成了世界第一的大网。
路修得多了,方便了所有人的出行,这是巨大的成就。
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沉重的养护压力。
修建一条路是一次性的巨大投入,而维护这条路,保证它安全、平整、畅通,则是一项年复一年、永无止境的持续性开销。
这就好比我们买了一套大房子,住进去很开心,但每年的物业费、维修基金、水电开销会持续不断地产生。
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目前全国公路养护的资金缺口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可能高达数千亿级别。
仅仅依靠燃油税这一项收入,已经越来越难以覆盖如此庞大的养护开支。
尽管国家财政每年也在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补贴,但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仍然是杯水车薪。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和部门才开始重新考虑,是否需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而“重启养路费”这个选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摆上了桌面。
这个消息一出,首当其冲感到压力的就是广大的燃油车车主群体。
大家的疑虑和不满是非常直接的:我们加油时交的燃油税,不就是为了养路吗?
现在说钱不够了,又要再收一笔养路费,这难道不是在同一个项目上收两次钱吗?
对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来说,每天开车通勤,油费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再增加一笔固定的养路费,无疑是增加了生活成本。
而对于那些依靠车辆为生的人,比如长途货运的卡车司机,他们的燃油消耗量巨大,本身就是缴纳燃油税的主力军,如果再叠加一项养路费,那对他们的生计影响就更大了。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家庭里,承担了大部分开销的成员,在家庭财务紧张时,却被要求再额外拿出一份钱来补贴家用,而其他成员却没有同等的要求,这其中的公平性自然会受到质疑。
与此同时,我们道路上的车辆构成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开来。
它们环保、安静,代表着汽车工业的未来方向,也享受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这是国家能源战略和环保战略的重要一环。
但一个伴随而来的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纯电动汽车不消耗燃油,因此它们完全不需要缴纳燃油税。
这就形成了一个政策设计上的“盲区”。
一辆重达两吨多的电动SUV,在行驶时对路面的磨损,和一辆同等重量的燃油SUV几乎没有差别,它们同样享受着平整宽阔的国道和高速公路带来的便利。
但在现行的“燃油税”体系下,后者在为公路养护持续“输血”,而前者则可以说是“免费使用”。
随着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两千万大关,并且还在飞速增长,这个不缴纳燃油税的群体越来越庞大,直接导致了公路养护资金来源的税基在不断萎缩。
这就使得燃油车车主感到的负担和不公平感愈发强烈。
他们会觉得,大家共同使用公共资源,为什么维护的成本却要由一部分人来承担?
其实,这个难题并非中国独有,许多发达国家也正在经历从燃油车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过渡的阵痛,并且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比如,美国的一些州,像得克萨斯州,就直接对电动车主每年征收固定的注册费,用来弥补他们未缴纳的燃油税。
德国则对货运卡车实施了基于卫星定位的电子计费系统,根据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重量和排放水平来精确收费,跑得多、车越重,交的钱就越多。
新西兰则对柴油车启用了按里程计费的方式。
这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单一的收费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元化的交通现状,未来的方向必然是更加精细化和公平化的。
那么,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技术优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公路养护资金筹集体系呢?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让燃油车主承担“税+费”的双重负担。
如果未来真的要引入新的收费方式,那么现行的燃油税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大幅降低税率甚至完全剥离,从而确保收费体系的清晰和单一,避免重复征收。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利用我们世界领先的科技实力,探索建立一个全民所有车辆都适用的、更为科学的收费模式,比如“按里程收费”。
我们拥有成熟的北斗导航系统和发达的5G网络,完全有技术能力为每一辆车(无论是燃油车、电动车还是混合动力车)建立一个精准的道路使用计量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行驶的路段等级(高速公路、国道的收费标准理应不同)、车型重量(重型卡车对道路的损害远大于家用小轿车)等多个维度,来计算每辆车应付的道路使用费。
这样一来,就真正实现了“谁用路,谁付费;谁用得多,谁付得多;谁对道路损害大,谁就多承担”,这无疑是目前看来最公平的方案。
它不仅解决了电动车的“免费搭车”问题,也让那些不常开车的燃油车主负担减轻,还能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大家节约出行,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拓宽思路,不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向车主收费上。
可以更多地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公路的投资、建设和后期养护中来,政府通过给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作为回报。
这样既能减轻财政压力,又能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提升公路养护的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公路是国家的血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保障其养护资金的充足至关重要。
但在如何筹集这笔资金的问题上,必须将公平放在首位。
未来的政策设计,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精细的考量,既要确保道路畅通,也要让每一位道路使用者都觉得合理、公平,这才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