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月度信息发布会,一组商用车销量数据让行业眼前一亮:2025年10月国内商用车销量达36.1万辆,同比增长21%,增速远超同期整体汽车市场8.8%的平均水平。作为反映实体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商用车的强劲增长绝非偶然,背后是需求回暖、结构升级与全球化布局的多重支撑。
据工信部官方发布的运行情况显示,10月商用车产销双双突破36万辆,产量36.4万辆同比增长25.4%,销量36.1万辆同比增长21%,产销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高位。从累计表现看,1-10月商用车累计销量347.9万辆,同比增长9%,为全年市场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解读时提到,车企抓住政策窗口期加快生产供应,新车型密集上市与行业治理推进共同推动了市场向好。笔者认为,这份成绩单最亮眼的不是单纯的数字增长,而是增长背后的结构优化逻辑。
2025年10月商用车的增长是“高质量增长”,体现在有效性与场景适配性两大维度的全面提升,印证了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成效。
增长的质量体现在清洁能源与出口两大高价值领域的突破。新能源商用车的爆发式增长尤为突出,10月国内销量8.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52.4%,在商用车国内销量中的占比达到30.9%,首次实现渗透率稳定突破30%关口。这一数据并非个例,1-10月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64.9万辆,同比增幅高达60.2%,远超传统燃油商用车增速。
典型案例可见港口物流场景,天津港今年10月新增200辆纯电重卡投入运营,凭借400度电+高效增程器的技术组合,单次续航突破1400公里,完全满足港口内循环运输需求,这类场景化应用落地正是新能源商用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直接体现。
出口市场的表现同样彰显增长有效性。10月商用车出口9.4万辆,同比增长23.5%,增速超过国内销量20.2%的水平,形成“内外双循环”的良好格局。其中货车出口8.2万辆,同比增长26.6%,在东南亚、拉美等市场,中国商用车凭借性价比与新能源技术优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笔者认为,出口增速反超内销,标志着中国商用车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不再依赖单一国内市场。
细分车型的差异化增长精准匹配了不同领域的需求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重卡与微卡的“双爆发”:10月重型货车销量10.6万辆,同比暴涨60%;微型货车销量3.1万辆,同比增长64.9%,两大品类增速均突破60%。这背后是明确的场景需求支撑:重卡的增长受益于基建投资发力,10月全国基建项目开工率同比提升12%,工程运输需求激增,同时以旧换新政策加速了老旧重卡淘汰;微卡的增长则紧扣城乡物流发展脉搏,随着农村电商与末端配送的普及,微卡灵活、经济的优势精准契合“最后一公里”运输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场景的适配性还体现在客车市场的结构分化中。10月轻型客车销量3.9万辆,同比增长19.2%,适配城市通勤与短途接驳需求;而大中型客车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2%,虽增速平缓,但1-10月累计增长6.8%,反映出公交与旅游市场的稳步复苏。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增长,远比全面普涨更具可持续性。
商用车的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行业与社会价值。对行业而言,新能源与出口的突破推动商用车行业告别“低价竞争”,转向技术与品牌竞争;对社会而言,30.9%的新能源渗透率意味着商用车领域的碳减排迈出关键一步,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坚实支撑;对实体经济而言,重卡、微卡等细分车型的增长,直接服务于基建投资、城乡物流等核心领域,形成“运输工具增长—实体经济增效”的良性循环。
随着基建投资持续发力、新能源技术不断成熟以及海外市场进一步开拓,商用车市场有望延续高质量增长态势。不过市场也存在细分领域的挑战,比如1-10月中型货车销量同比下降6.3%,轻型货车增速仅5.7%,如何进一步挖掘细分场景需求仍需行业探索。
如果你是物流企业从业者,你会优先选择新能源商用车吗?主要考虑续航、成本还是政策支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实际体验;如果是普通消费者,你在日常通勤中感受到新能源客车的普及变化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