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科隆工厂的裁员消息,让我突然想到,欧洲市场压根儿就不是个上下火车的好地方。去年,我去过一趟德国,路过科隆,那边街上的车少得可怜。记得一个修车工跟我说,现在买新车像喝水一样普通,但买电动,就像买只特定品牌的苹果。他这意思就是说,需求真的少,二手市场还更活跃一些。
我还试着算了算,科隆工厂去年每月大约能生产不到两千辆车(这个估算,样本少点),年下来也就是两万四千辆左右。要说对比,德国市场的磨合成本大概0.2欧每公里,百公里油耗估算大概9升,纯电的成本可能更低点,但那需求真的还没起来。供应链就像个大腻子,也随着需求水涨船高,突然变得松散。我觉得福特投入20亿欧元,把工厂从传统车型转成电动车,那东西就像买了个房子,装修完还得有人住,结果市场不给面子,投进去的钱就像打水漂。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福特为何还死撑这个工厂?难道看错了未来?还是觉得欧洲的新能源需求会突然爆发?我觉得未必,毕竟SUV占比还在增长,但更环保还有补贴的渠道很多,汽车还在价格大战。我有点怀疑,福特赶着转型,是不是怕错过风口,其实早晚都得认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照片里那次展会,福特挤在车展的展台角落,工作人员刚好在介绍地址盯着碳中和标语。有个销售员一边推车一边说:未来的车会更智能,但需求还没完全启动。他说的智能我猜就是自动驾驶和互联功能,其实车扛不过油电渐弱的趋势。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问题来了:欧洲消费者到底还在买车?还是说,汽车变成了要不要而不是必须要的东西?我挺怀疑的。就算厂商今年多推点插电混动车,实际上销量还是跟不上预期。就像我身边的朋友,开车不用心思,喜欢快捷,买电动车的情怀没那么浓。
你有没有发现,过去买车就像买个座椅,便宜点就行。而买车变成买个生活方式。我知道,有不少特立独行的朋友会觉得,电动车能省点油费,环保点,但真能省心吗?我自己试过,充电的事儿不比加油简单:充电桩少、充电时间长、找错了地方还挺闹心。
这些,可能就是福特和其他老牌车企们在欧洲的困境吧。研发那端也像个慢火车,新技术出来得慢,反应也慢。就算再碳中和,其实核心信号终究剩下点拼谁的成本最低。我知道,这句话听着像打价格战,但我觉得背后,是一场耐心的较量。
说到这我突然想,欧洲市场那种自我意识强烈的消费者,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现在买车会考虑到品牌情怀,还是环保标准,还是科技新鲜感?我估计,这个团体其实还是挺小的。而大多数人,买车就是图个方便、便宜,注意力不在那些远远看的未来概念。
我得承认,老问题——这片市场还能玩多久?其实我心里还没给出答案。毕竟,任何市场都在不断变迁。只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福特拼命挤牙膏似的,想在这片困难地带找到一丝生机。你觉得,欧洲市场的电动需求,会不会像某些国家说的起飞,其实是个伪命题?我猜不知道,但我知道,现在的气氛就像个紧绷的弦,有点弹不起来。
说到这儿,我的心里其实也有点苦闷。为什么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像永远不会变的真理?成本管理、供应链、市场需求……但偏偏这些都在不断变,车企就像骑在大浪上,随时可能被冲走。
但,可能我太悲观了吧。毕竟洗牌总是有的,或许未来的市场会出现某个新宠,谁知道呢!你有没有想过,小细节里,或许能找到答案?未来谁会成为最圆滑的车企,谁能应对这些风暴,到底要看谁最会变。
总之吧,市场的逻辑,总让人觉得,明天的天会不会就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