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上海深圳双设计中心落地,华为奇瑞百亿押注R7/S7新款
八月初的深圳,有点闷热。那天在智界汽车双设计中心开业仪式上,人群里一眼就能认出余承东和尹同跃。一个是华为常务董事,一个是奇瑞的掌门人,两个人站在台上握手签约的时候,气氛有点像老友聚会,又像两家大厂要干票大的。
说起来,这次签约不只是个仪式那么简单。智界这牌子算是真正进入2.0阶段了——华为彻底成了主心骨,战略、管理全都由他们牵头,据说研发团队已经五千号人,加起来投的钱也破百亿。这事儿我前几天还跟修车店老张闲聊过,他一边擦着手上的机油,一边咂嘴:“现在做车没点狠劲真不行。”
这回上海、深圳各自弄了个设计中心,各有讲究。上海嘛,本来就是时尚圈大本营,说白了,就是想把最潮流那股劲儿灌进新车里;而深圳靠着华为总部,技术对接更方便些。有意思的是,他们还特意在芜湖搞了个“松山湖”罗兰小镇研发基地。我以前路过芜湖那片工厂区,还以为只有传统燃油车生产线,现在听销售小刘顺嘴提起,“人家自动化水平高得吓人,一分钟下线一辆整车,全流程数字化追溯,比我们4S店验收还细。”甚至连焊接、涂装这些环节都不用人工盯着。
最近微信群里传,有师傅去参观过那个超级工厂,说冲压机器人比他见过的德国设备还快,还省事。“归一化供应链”,据说就是跟问界那些车型用同套标准,所以品控也挑不出啥毛病。我邻居王哥前阵子刚换了一台问界,他就念叨,“买这种平台共用的新品牌,比单打独斗靠谱多啦。”
协议里面还有个细节:产销服全流程由华为把控,从产品定义到服务体验,都得按他们严苛标准来走。据孙少军透露,其实年初内部调整早定下来了,只不过现在才正式官宣罢了。奇瑞方面直接给红头文件,把智界列成第一优先项目,以后星纪元团队要分流过去。有销售私底下调侃,“MPV只是开始,以后指不定每年都有新动作。”
实际用下来,不少老司机还是关心售后和渠道建设。这两年鸿蒙智行推得挺猛,新开的体验店多,但维修配件配送速度偶尔掉链子,上次有位群友吐槽订零件等了一周。不过整体来看,新渠道带来的服务升级还是明显,比如APP远程预约保养什么的,小功能很贴心。
8月8号,新款R7和S7开放预订,这波升级可以说够实诚——192线激光雷达直接标配,用的是端到端架构(具体啥意思,我听懂了一半,大概就是智能驾驶反应更快)。电机、电控、座舱配置基本拉齐问界M8水准,还有LOGO换新色、新内饰以及辅助驾驶系统也都迭代更新。一朋友试驾完回来发朋友圈:“25万预算买这个配置,也太卷。”不过冷门一点的小问题倒是有人反馈,比如部分用户觉得方向盘加热温度偏低,北京冬天早晨开出去,总感觉慢半拍;还有导航语音识别偶尔误判地方方言,这种细节估计以后OTA能修正吧。
产品矩阵扩展也是近期热门话题,尤其那个大型SUV R9,还有鸿蒙首款MPV。不少行业群已经提前爆料明年会铺开更多新品,对喜欢尝鲜的人来说又多几个选择。但我倒记得去年某位技师提到:“越复杂的平台越考验售后响应能力,到时候别让用户成小白鼠。”所以大家伙儿选之前,多留意官方公告和真实口碑比较稳妥。
再扯一句历史轶事,其实十年前奇瑞就在搞自主创新,那会儿主打经济型轿车,如今转身拥抱智能新能源,也是时代使然。有趣的是,有一次参加养护沙龙时遇见老客户,他感慨道:“当初谁能想到咱们村里的面包车司机,现在讨论都是激光雷达和端到端算法?”
至于“纯血鸿蒙”定位,不管外面怎么议论,在25万级市场确实打开局面。当初陈震试驾R7之后评价颇高,说什么比Model Y强出一个Model 3的位置,当时引发不少争议,不过销量数据后来确实追平甚至超越特斯拉Model Y一段时间。从产业角度看,无非还是技术+制造+资源整合这一套,只不过这回玩得更深一些罢了。
未来如何?没人敢打包票,但眼下这种“双核驱动”的合作模式,在国产新能源圈算是一股清流。如果哪天二手市场开始出现大批量S7/R7,那才是真正被认可的时候吧。我自己琢磨,下半年如果维修案例增多,就能看出来售后体系到底扎不扎实,到时候再聊聊这些冷门故事也未迟……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