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行业新闻,真是有点烧脑又有新东西。比如说那个未来车,我随便看看,发现不做纯粹的油改电已经成为许多合资品牌的套路——别的不说,主打纯电专业化的,快得不行。
我记得有朋友坐在我车里说:你看大众、丰田那帮合资的,还是觉得油车有面子,玩电的都还在试水,反正还没觉得特别成熟。我心里暗暗笑:你们还在用那套思维在看市场,早就被别的品牌偷了先,尤其是比亚迪和特斯拉,他们的电池、续航、智能配置实打实地领跑。
我还记得去年翻了下一个供应链公司的账,本来想看他们零部件供货情况——没想到,居然高强度电池(估算)占比达30%,零部件转型快,技术储备深。别的不谈,供应链的钱,变成了硬核竞争力。你看到没,华为、比亚迪靠技术壁垒,的确获得了一部分主动权。
而说到研发流程,其实就像盖房子,先打地基(钢结构),再建墙(电池、电机),最后装修(智能化)。我总觉得,很多合资品牌供应链反应慢,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曾是某合资车的设计负责人,他说:我们设计完方案,大家供货都要月,反应慢得像买沙发,不像理想、比亚迪,走在快车道。
有趣的是,去年我还遇到一场展会,几个国产新能源车的展台前,销售员一边介绍智能配置,一边说:价格你们算算,基础版8万,配置做到飞起。比对合资,他们明显价格更有优势,尤其是打折之后,性价比实在熬不过。
不过我得说,合资车也不是完全没优势——就像我有个朋友开的某品牌SUV,提了两年,基本没啥大毛病,但他说:油耗还是比国产略高,保值率也比不过。这让我觉得,国产品牌在性能和性价比两方面都在赶。
顺便问一句:你觉得,大部分人买车真在意不在乎保值?我自己猜,他们其实还是看当下能用得顺手的,油耗和安全也占不少比例。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的笔记,发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牛到爆——续航,确实是不给你挡路的核心。去年我跑了几辆新能源车,发现百公里电费大概0.07到0.09元左右,比油车油费划算多了。是不是算错了?可能,毕竟这都靠心算,数据没那么科学。
说到主动迎合市场,我个人觉得,车厂在研发上越来越像做菜。比如说某厂把智能驾驶比喻成厨房灶台,电池就像食材,只要用料精,料理出来的成绩自然不错。关键是用料+结构双保险,现在安全要求比以往高太多,独创的8横7纵高强度框架真像上下夹心包裹,不撞就难出事。
这老套路,可能有人会问:这和价格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背后逻辑简单,安全可靠、续航够,价格合理,市场自然就会认可。比如我想象15万以内的纯电SUV,配置比同价位油车多得多,智能辅助多了,不光驾驶省心,心里也暖。
不过有时我觉得,国产车能做到这个价,还抗得住未来的技术领先压力吗?我觉得他们可能还在发动机的老套路上盯着油改电,但新技术浪潮来了,谁抢得主动,谁就能赢。这就像我在修车时,说:这个品牌的电池经不起撞,销售立马补充:我们用的是国际品牌,质保两年。但我心里想:品牌纸牌,最后比拼的还是技术实打实的差别。
说到这里,有种感觉,就是技术壁垒越来越难打。去年我儿子问我:爸,电池会不会爆?我说:估计不会,除非摔裂或者温度太高。但,我记得曾听说极少数电池起火,其实真算不上常态,我猜也没必要太担心,但心里还会觉得安全这个老话题永远都在。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时候我会想:这行业是不是太拼了?一边是技术爆发,一边又要价格天花板。像我刚才翻相册,看到前年某国产车的旧车照,只能说岁月真是把杀手,新车型出来后,价格却稳扎稳打,安全、续航、智能变得合理。用人话讲,市场的滤网越来越细,越往后,这个价值体系越清晰。
但还是得问一句:这个市场,怎么粘住消费者?难不成多点实用性,比噱头更重要?我估摸着,和真实体验挂钩的东西才能长久。
想到为什么躺平不上进的合资车企会被批?大概是原有的慢就等死心态太根深蒂固。你说真要卷,那就得像比亚迪、蔚来那样全力以赴,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否则谁也别想在这个新品爆炸、技术飞跃的时代,稳坐钓鱼台。
你觉得,未来的车,是不是会变成移动的科技展厅?还是说,还是那一句:我们还能不能在真正的技术竞争中,找到一辆既好用又靠谱的车?这点悬念,倒挺值得期待。
【你觉得,电动车安全除了上保险,其他还能做些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