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那天去看车的事。店里人挺多,一辆橘色的奇瑞QQ车停在门口,门口的销售走过来:你们看车啦?价格能谈,别担心。我记得当时心里在想,这卖场真是人满为患,说明客户还真挺多的。
今年10月刚一开业,估计不到半年时间。用我自己的体感,算车的周转速度,好一点的车型怎么也能翻个两三轮。虽说样本少,但整体估算(估算仅供参考),大概有个样本量20辆左右的成交数据。去年10月开张,销量还能稳步攀升。到周末最高单日销售70辆,我觉得这数字挺有说服力的。就像一碗泡面,刚泡出来那么热食,流动性挺强。
比起来,像武汉那些老牌的二手车市场,基本都是散户和小门面居多。优信这个仓储大卖场,一个区别是它掌控供应链,从全国调车源,不像老市场那样区域性积压。你说,车源稳定,价格又透明,消费者愿意买得明明白白。
我一直在想,优信把供应链优化得那么彻底,实际上就是在为仓储和调配买单。就像你超市的货架,越有序,买东西的效率越高。这个大场面背后,研发其实也是个搬货工人,用自动化设备把车搬得快,也让价格更合理。比如那工厂采用的3D打印技术,比起传统制造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成本——传统修车还得等零件,3D打印一下就能现做现卖,这省得我跟你讲,效率提升不止一点点。
不过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些技术是不是在国内还刚起步?我觉得研发这一块,国内的数字工厂,投入大但规模还在摸索中——行话叫成熟度有限。反正,想象那技术就像买菜用的智能切菜机,能让效率直接加一波,但要达到成熟商用,还得时间。
卖场里插一句,我记得一位销售跟我说:你看,这种模式省了我们很多中间环节。的确,从一手车源到最终消费者,中间少了很多装饰,直接到目标。拿同价的车型比,比如一台A6和一台近似价格的别克君越,区别就在于车况和价格的匹配度。优信的车,很多都是经过工厂检测、翻新,跟二手车市场里满大街的压线车差别大。质感上可以说优信的车是比普通二手车更标准化,但也不用觉得像买新车一样贵。
说到这,再提个问题:优信的二手车是不是能保持这个标准化到永远?我觉得不太可能。车还是翻新+检测的产品,不能永远皆大欢喜。它们也会有一些变数——车主可能不配合,维修体系也会出错。再者,供应链管理越复杂,出错概率也会上升。这个我也未必全盘理解,但大概就是——想象一只手里攥了好多车的包,一旦封口出了点问题,脏东西就会漏出来。
我刚才翻了下记忆中的仓储大场景,里面那块标志牌5000辆容纳,我感觉太夸张了。用生活比喻,就是你家慈善箱,有点像万花筒,看着很多的零件堆在一块,怎么调配成一台完整的车?这块其实挺考验仓储的逻辑和管理,尤其是大数据调度能力。
会不会某天,有个大佬说:你们这仓储是不是劣质车太多?我觉得其实不用太担心,优信的检测系统越做越细,像把零零碎碎的零件拼成一辆车的拼图游戏,还能自动校准。但你说,车况真的能百分百保证吗?我觉得,汽车毕竟是工业品,不能完全像买个炒菜锅那么无忧。
你会不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在武汉经开区落地?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还得归功于这个城市的交通。九省通衢,物流出去了,车进来也方便。早年我有个朋友在那做汽车零部件,常说武汉的产业链成熟,配件到位度高(这段先按下不表),价格相对还算合理。
但我也想:这些优信的二手车真的能长久经营下去吗?毕竟大肆投建仓储、引入新技术,除了面子工程外,背后是不是也藏着更深的市场逻辑?我猜,它们其实在试水,看看中部市场是否能承受得起这个仓储模式。
再说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样的仓储大场,比传统的二手车市场有优势吗?我觉得优势在于标准化、可控性和效率,但缺点也明显——灵活性没那么强了。某款热销车突然断货,供应链一旦出点差错,店面就是个空壳。这点让我觉得,传统市场的弹性还是有必要的。
哦,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也许,优信这次造仓储场,实际上是想把自己变成像无印良品那样的品牌运营者,建立起一套可以复制扩展的供应链+检测+售后体系。也就是说,不只是卖二手车,更是在搭建一个二手车的工业体系。
你会不会觉得,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像模像样还挺难的?尤其是在用户体验和标准化之间,常常有个天平。一个普通买家觉得:车都一样,为什么贵的还买?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是信任的问题。
这中间,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出现真正的二手车产业链整合样板,或者说,谁能把这个仓储+检测+销售做得更人性化。我一直觉得,买车最终还是人的感觉。用一句朋友的话说:车是铁皮做的,心才是买家的。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