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那扇打不开的车门

熊熊烈火中,多名路人徒手砸窗,试图救出被困车内的驾驶员,然而车门却紧紧锁闭,最终生命被火焰吞没。

“我用拳头砸、用脚踹,玻璃都已经碎了,可车门就是打不开!”成都天府大道小米SU7事故现场,一位参与救援的目击者声音颤抖地说。他的手在流血,但比手上的伤更痛的,是心中的无力感。

2025年10月13日凌晨,一辆黑色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天府大道超速行驶,撞上中央绿化带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迅速起火。多名路人毫不犹豫地投身救援,他们徒手砸窗,使用工具猛击车窗,却始终无法从外部打开车门。

最终,当消防人员用专业工具切割开车身时,驾驶员已不幸遇难。这起悲剧性事故,将小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对电动车安全设计的深刻反思。

01 事故回放:烈火中的绝望救援

凌晨3点16分,天府大道的夜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撕裂。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摇摆不定,有网友称等红绿灯时,还听到该车驾驶员在大声吼叫。

随后,车辆突然失控,如脱缰野马般冲向中央绿化带。

猛烈的碰撞发生后,车辆翻滚至对向车道,底盘瞬间燃起明火。火势迅速蔓延,整个车身很快被熊熊火焰吞噬。

多名路人见状立即停车,冲向事故现场实施救援。

现场视频记录下了震撼而心碎的一幕:几位路人尝试用力拉车门,发现无法打开后,开始用拳头砸、用脚踹车窗。

有人找来工具猛击驾驶位车窗,玻璃碎片四处飞溅,有救援者的手被划伤,鲜血直流。

更有人从自己车上取来灭火器,对着驾驶室喷射,试图控制火势。然而,车辆突然发出异响,火势加剧,逼得救援者不得不后退。

现场一片混乱,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焦急而又无助的脸庞。

“外车门是个电子锁,当时无法打开。”一位目击者事后向媒体回忆。尽管车身焚烧严重,但涉事小米车辆外观并未出现明显变形,整体形态仍然较为完整。

最终,消防人员赶到现场,用水枪压制火势,并使用电锯切割车身,才打开车门。但为时已晚,驾驶员邓某某已不幸遇难。

成都交警随后通报,驾驶员涉嫌酒驾,但这场悲剧引发的思考,远不止于酒驾本身。

小米汽车:那扇打不开的车门-有驾

02 设计争议: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

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在这场事故中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自豪地介绍,这种门把手“采用固定式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无需物理抬起就能开门”。

在正常状况下,这种设计无疑增加了车辆的科技感和未来感。但在碰撞导致车辆断电的紧急情况下,这一设计却可能成为致命的缺陷

与传统的机械式门把手不同,小米SU7的外门把手完全没有机械拉手设计。车辆内部虽然设计了机械拉手,但位置比较靠下,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找到和使用。

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时,电路系统很可能受损,导致全车断电。此时,无论是隐藏式还是半隐藏式的电控门把手,都可能无法正常工作,使乘客被困在车内。

车外救援者即使砸开车窗,也需要伸手到车内拉动车门内底部的机械拉手,这显然需要花费更多宝贵的时间。

这已经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因车门无法打开引发关注。就在今年3月,安徽铜陵发生了一起类似的小米SU7致命事故,造成三人身亡。

频繁发生的事故令人不禁思考:当美学与科技追逐的“未来感”凌驾于安全之上,最先进的车也可能变成无法逃脱的钢铁坟墓。

03 安全机制:碰撞后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针对此次事故,小米汽车客服回应称:“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接受到碰撞信号后,将会触发整车解锁,通过拉动车门外把手,可开启车门。”

然而,理论上的安全机制为何在实际事故中未能生效?多位专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

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分析称,若气囊未正常弹出,车辆很可能未发出解锁指令,这也可能导致车门依旧保持闭锁状态。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则指出,为提高安全冗余,汽车公司通常会将安全气囊的碰撞感知信号,通过CAN总线(控制器局域网)接入车门解锁控制回路。

当安全气囊控制器检测到达到值的碰撞事件时,通过CAN总线将事件上报,由车身控制模块联动门锁控制器执行自动解锁。

然而,在极端碰撞事故中,整车供电可能存在完全中断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电控机构失效,车门只能依赖机械开门机构。

问题是,小米SU7只在车内设计机械拉手,而且位置比较靠下,车外救援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操作成功。

此外,碰撞速度也是关键因素。现行的《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规定,车辆在碰撞发生后,至少应保证一扇车门能够打开。

但通过国家标准的碰撞试验速度只限定在50km/h±2km/h。而从现场视频推算,成都碰撞事故中小米SU7 Ultra的车速已经远超这一标准。

当车辆以约15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任何安全设计都可能面临极限挑战。

小米汽车:那扇打不开的车门-有驾

04 行业现状: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起与困境

隐藏式门把手并非小米独创。近年来,随着电动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一设计几乎成为了高端电动车的标配

从特斯拉到蔚来,从理想到小鹏,几乎所有主流电动车企都曾推出配备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这种设计一方面降低了风阻,另一方面也赋予了车辆更强的科技感和未来感。

然而,美观与安全之间的平衡却被忽视了。

一位造车新势力产品规划人员透露,小米SU7、问界M8上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符合正在制定中的新国标要求,预计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这类设计的成本约为全隐藏式的一半

即使加上国标要求的车外机械解锁功能,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总体成本仍可能低于原有全隐藏式方案。但是,由于新增了一个机械模块,车门结构需重新布局,车身模具也需重新开发。

监管层已经意识到这一安全隐患。今年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该标准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也应具有机械冗余设计,保证事故断电后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情况下,可使用机械释放功能打开车门。

根据国标要求,近些年行业流行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将退出历史舞台。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到,每个车门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且该操作空间不小于60mm×20mm×25mm。

05 深层剖析:智能汽车的安全哲学思考

这起事故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智能汽车安全哲学的缺失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机械结构被电子控制系统取代。这种转变带来了便利和科技感,但也引入了新的风险。

传统的机械门把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而电控门把手则依赖完整的电路系统。一旦车辆断电,这些“智能”设计就可能变得一点也不智能。

清华大学张抗抗博士解释道:“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最重要的安全零部件之一,对碰撞反应最准确。若气囊引爆,意味着碰撞事故较为严重,也应同时解锁车门。”

但他也指出,车门“解锁”并不等于“打开”。碰撞发生后,车门仍需依靠机械或电控机构才能被拉开。

没有设计碰撞后安全气囊触发后车门自动打开,是因为在车身变形、车辆侧翻或涉水等复杂场景下,强制开启车门反而可能造成新的安全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殷承良呼吁,国家应出台统一的车门解锁标准,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事实上,小米SU7并非没有应急机械锁。一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表示,小米SU7车门内都有应急机械拉手,可在断电状态下紧急打开车门。

另外,小米产品手册也详细提供了从后备箱紧急逃生的方法。

问题在于,在紧急情况下,尤其是车外救援时,这些设计是否能够被快速识别和使用?当一位普通路人面对紧急情况,他是否知道如何快速找到并使用这些机械装置?

小米汽车:那扇打不开的车门-有驾

06 前路何在:安全与创新的平衡之道

面对悲剧,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解决方案。

监管层面,即将实施的新国标为行业指明了方向。《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预计将于202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与汽车产品的中期改款周期基本重合。

这一技术切换对整车企业的成本压力总体可控。

技术层面,汽车企业需要在追求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同时,坚守安全底线。半隐藏式门把手或许是一个平衡方案,既保留了降低风阻的优点,又提供了必要的安全冗余。

设计层面,应急机械装置应当更加醒目和易于使用。在紧急情况下,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不能让救援者花费宝贵的时间寻找隐藏的机械拉手。

公众教育层面,汽车企业有责任向车主和公众普及紧急情况下如何打开车门的知识。毕竟,再好的安全设计如果没人会用,也形同虚设。

多位业内人士判断,新国标的实施将推动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汽车安全设计。不再为了追求表面的科技感而牺牲安全,而是回归对安全更尊重更务实的价值取向。

对于小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如何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产品安全性能跟上脚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业务营收达181亿元,交付75,869辆。但与此同时,小米SU7也因软件和安全隐患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两次召回。

07 生命之重:超越技术的思考

在这场关于技术、标准和设计的讨论中,我们不应忘记最核心的元素——人的生命

那位不幸的驾驶员和那些双手流血仍不放弃救援的路人,共同映照出汽车设计中最残酷的现实:当美学与科技追逐的“未来感”凌驾于安全之上,最先进的车也可能变成无法逃脱的钢铁坟墓。

成都SU7事故并非孤例。就在今年,安徽、郑州、福建都曾出现类似事故,甚至造成多起人员伤亡。每一次事故都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破碎。

智能汽车的发展不可阻挡,但我们有责任确保技术进步不会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在实验室数据与真实事故之间,存在着无数变量和不确定性。

“买某米命要过硬”的网络言论,虽然偏激,却反映出品牌在安全性上的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作为新兴品牌,如何通过透明的调查与完善的安全措施重建消费者信任,将决定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

当我们坐进一辆智能汽车,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便捷的智能系统和科技感十足的设计,更基本的是一份安全保障,一份在危急时刻能够逃生的机会。

消防员最终用电锯切开了那扇紧闭的车门。现场视频中,车辆已被烧得只剩下骨架,而围绕汽车安全设计的讨论,却刚刚开始。

一位现场救援者的话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我多希望当时能有一种方法,马上打开那扇门。”他的希望,也是整个行业的责任——让科技回归保障安全的初心,让每一扇车门在生死瞬间都不再成为生命的阻隔。 #小米SU7事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