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热浪滚滚,却远不及近期在全球汽车界掀起的波澜。
当一个国家的元首,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指着一家跨国企业的生产基地,慷慨激昂地宣告:“这座工厂是民众重拾尊严的象征,购置车辆,就选比亚迪!”
这样的场景,何等震撼人心?
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像是一面旗帜,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让东方车企比亚迪,能在遥远的南美大陆,赢得如此崇高的礼遇与深厚的信任?
时光回溯,我们不得不将视线投向数年前的卡马萨里。
这个巴西巴伊亚州的小镇,曾一度陷入绝望的深渊。
2021年1月,当福特汽车宣布全面撤离巴西市场,关闭其所有生产设施时,当地数千名工人瞬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
这个曾经因汽车工业而繁荣的小镇,刹那间变得死气沉沉,失业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家庭,那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至今仍是许多人心头的痛。
彼时,谁又能预料到,这片被遗弃的土地,竟会迎来一次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
巴西政府并未坐视不理,他们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以期重振当地经济,解决民生问题。
2023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此行不仅是国事访问,更肩负着为卡马萨里寻找“新主人”的重任。
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如同一张无形的手,为潜在投资者铺平道路。
比亚迪,彼时正雄心勃勃地拓展其全球版图,无疑是最佳的接棒者。
双方的合作水到渠成。
2023年7月,比亚迪与巴伊亚州政府携手,宣布将在卡马萨里打造一个超大型生产基地集群。
这并非简单的工厂复产,而是一项宏伟的再造工程:包含电动客车与卡车底盘的制造单元、新能源乘用车的整车生产线(涵盖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动),以及一座专注于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加工厂。
这份全面而深入的布局,不仅彰显了比亚迪的战略眼光,更预示着卡马萨里将从传统工业的废墟中崛起,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新高地。
政府方面,更是以极具吸引力的条件,将福特留下的460万平方米土地,以2.878亿雷亚尔(约3.76亿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比亚迪,这无疑是官方层面给予的巨大支持。
正当一切似乎朝着光明迈进,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却让这段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4年11月,巴西当地媒体披露,卡马萨里工地的中国工人遭遇不公待遇。
随后,巴西公共劳工检察院介入调查,揭露出160多名工人生活环境恶劣,甚至面临护照被扣、工资拖欠等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后续报道指出,有超过500名中国工人持“非正规签证”入境。
这件劳工纠纷,不仅导致工厂投产时间延后,更触及了巴西社会对人权高度敏感的神经。
在多元种族共存的巴西,人权观念深植人心,任何对此的逾越,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这无疑给比亚迪带来了巨大的“外来者劣势”挑战,也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其全球化策略中,除了官方支持,还有哪些隐性因素需要考量?
危机,亦是转机。
比亚迪迅速采取行动,终止了与涉事建筑公司的合作,并承诺妥善安置受影响工人。
但这起事件,也让比亚迪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远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海外市场。
深植当地的社会网络,那些文化、价值观、信仰构筑的无形力量,即所谓的“非正式制度”,才是企业能否真正融入并赢得人心的关键。
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明智的道路:与当地经销商深度合作。
2022年,他们与巴西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Saga集团携手,将销售业务交由本地团队运营。
这些本地伙伴,凭借对市场脉络的精准把握、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理解,以及自身建立的社会关系网,为比亚迪迅速打开局面。
这种将销售触角下沉、充分信任本地力量的策略,正是对“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运用。
到今年年底,比亚迪预计在巴西将拥有240家全面运营的经销商门店,这种扩张速度,令人惊叹。
这份策略的成效立竿见影。
根据巴西权威机构的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的消费者满意度已超越本田、大众、福特等11家主流汽车品牌,荣登榜首。
9月,更获得了巴西知名消费者评价平台Reclame Aqui的最高RA1000认证。
这些荣誉,无不印证了比亚迪在巴西市场的扎实进展,更让卢拉总统在公开场合,毫不吝啬地为比亚迪“站台”。
卢拉总统在演讲结束时,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道出了历史的变迁与未来的展望:“我要对福特说,尽管你们的离去令人遗憾,但正如古语所言,‘天道不负苦心人’,比亚迪的到来,必将超越逝去的过往。”
这句话,不仅是对比亚迪的认可,更是对巴西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将比亚迪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巴西的成功,仅仅是比亚迪全球战略版图中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进入巴西乘用车市场以来,比亚迪的增长势头锐不可当。
截至目前,其在当地已售出超过17万辆电动及插混车型,以74.4%的市场销售占比,主导着巴西电动车市场。
在整个巴西汽车市场,其销量也已攀升至第七位,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5.5%以上。
但这份亮眼表现,远非其全部。
放眼全球,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海外销量累计突破70万辆,占据其总销量的约21.5%。
回溯去年全年,海外销量仅为41.7万辆,这般跳跃式增长,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出口总量上,当前仍略逊于奇瑞,但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其在全球多个单一市场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在巴西、澳大利亚,它已稳坐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宝座;在英国、德国等欧洲核心市场,其增速同样令人瞩目。
笔者观察到,欧洲市场更是比亚迪展现其竞争力的舞台。
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售出7231辆纯电动汽车,微弱超越特斯拉的7165辆。
这标志着比亚迪首次在欧洲电动车销量上赶超这位行业巨头!
在汽车工业的传统腹地,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品牌影响力的深刻体现。
路透社报道,比亚迪正对其欧洲业务进行深度改革,通过增聘管理人员、扩大经销商网络来提升销量。
这正是其在本土化过程中,对“非正式制度”支持的持续投入。
德国市场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9月份,比亚迪销量创下3255辆的新高,同比增长高达2225%。
第三季度销量5495辆,同比增长835%。
根据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KBA)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比亚迪在德国已售出11818辆汽车,较2024年同期增长560%。
这些数字,让德国当地人也感到惊讶。
即便9月份比亚迪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15.8%,达到71256辆,其全球扩张的步伐依然强劲。
比亚迪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100万辆的海外销量,目前前三季度已完成近70万辆,这一宏伟目标,似乎已触手可及。
BBC在10月的报道中指出,英国已成为比亚迪在中国之外最大的市场,9月份在英国的销量较去年同期激增880%。
其中,海豹U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贡献颇丰,这款车型对应国内的比亚迪宋PLUS冠军版。
英国市场之所以表现突出,除了比亚迪自身的产品吸引力,还得益于其对新能源汽车的“正式制度”支持——英国并未像欧盟那样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
比亚迪英国区经理Bono Ge表示,随着第100家零售店的开设,比亚迪在英国的未来“充满活力”,并预告未来数月将推出更多混合动力与电动车型。
此外,路透社消息透露,比亚迪正考虑将西班牙定为其在欧洲的第三家汽车制造厂选址,旨在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提升在欧洲大陆的销售业绩。
这座计划中的组装厂,将与已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规划的工厂一道,为比亚迪在与特斯拉的竞争中增添重要砝码,同时也支持西班牙成为电动汽车制造重镇的目标。
纵观比亚迪的全球征程,从巴西到欧洲,其触角正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
尽管各国国情千差万别,挑战重重,但比亚迪的策略始终清晰:针对地缘政治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通过并购、建厂获取官方层面的制度保障,再通过引入本地化人才、深化经销商网络,编织起深植当地的社会网络,加之其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一扇扇通往新市场的大门,正被稳健地开启。
实践反复证明,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扩张,更是一场关于品牌自信、文化融合与技术引领的全球化实践,为其他志在海外的企业,描绘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