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星越L 26款预售的消息一出来,我脑子里就蹦出一句话:又要开始“纠结大会”了。
你以为买车只看马力和油耗?
图样了兄弟。
25还是26?
别急,先把瓜子备好,咱一块磕车圈的瓜。
前天深夜,朋友圈突然刷屏,大家疯传一张26款内饰的谍照。
照片里灯光闪得比我家楼下夜市还热闹,屏幕、氛围灯、魅族车机、实体按键,统统“拉满”。
有网友调侃:这车里啥都能点亮,就是整体感有点像拼装乐高。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也是“这不就是设计师‘你说啥我加啥’的活生生案例吗?”
有种开会时老板一句话,方案推翻重来,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怎么看怎么像群演。
说回头几年的星越L,21-24款那会儿,内饰像极了老一辈做事风格,够用、耐看,没什么花头。
氛围灯存在感低得像健身房里没人碰的跑步机,实体按键倒是摸着安心。
可那时候我试驾,晚上开车,心里总觉得少点啥,像喝啤酒没带花生米。
也难怪,老用户一个劲点赞实用新用户则吐槽“气氛差”,两派互不服气,这场景比小区业主群还热闹。
突然有一年,25款杀出来,整个气氛就不一样了。
内饰一看就是下了血本,氛围灯拉到顶,坐进去像进了KTV包厢。
以前朋友来坐我车,说“你这灯怎么这么寒酸”,25款一出,反过来炫耀“你看我这夜店效果”。
可新问题也跟着来了:魅族车机没了,按键也消失,操作全靠屏幕。
那感觉吧,就像逛超市用自助收银,明明能省事,却老担心手滑点错。
26款一出来,网友说“吉利终于开窍了”,把用户所有“建议”都打包上车。
魅族车机?
安排。
氛围灯?
安排。
实体按键?
安排。
甚至连副驾杯架都给你留着。
表面上看,大家都能满意,实则拼装感扑面而来。
就像做饭啥都想加,最后煮出一锅啥味都有的“黑暗料理”。
有粉丝私信我,问我怎么看,说实话,我一时也答不上来,只能和他一起吐槽:“这车,咋越来越像万能遥控器了?”
有时候想想,星越L这几年的变脸史,活脱脱一部国产车品牌的青春片。
年少轻狂,实用至上;后来又想学洋气,追赶潮流;再后来,直接开启“听劝”模式,用户说啥改啥,搞得像直播间抢单。
你说奔驰宝马奥迪,人家谁在乎你吐槽?
星越L倒好,生怕你不满意,结果一顿升级,反倒弄丢了最初那点个性。
我记得有一次试驾25款,副驾坐着一位车友。
他一边点着氛围灯,嘴里感慨:“还是得有点仪式感,晚上开车才有生活。”
我问他26款上了会不会换?
他一笑,摇摇头,说:“这新车啥都好,就是看着没灵魂。”
我当时没说话,心里倒是琢磨:汽车这玩意儿,真不是堆料就能堆出高级感的。
数据这东西,车企最爱讲。
21-24款销量稳得跟老年舞队的步伐;25款一夜爆红,夜间氛围灯直接带火一波新用户;26款还没上市,讨论热度就飙到顶。
贴吧、论坛、小红书,全是“买哪个”的纠结贴。
你要说这是好事吧,说明用户群体越来越大;可你说这是麻烦事也行,毕竟大家口味越来越刁钻,车厂压力山大。
说到底,星越L这一波“听劝内卷”,背后藏着中国车企的集体焦虑。
都想要全能选手,结果反而容易把自己做成“拼盘”。
以前买国产车图个性价比,现在买国产车还真能挑花眼。
朋友问我25和26怎么选,我反问:“你是喜欢啥都来点,还是只留一味?”
他愣住了,说:“我还真没想过。”
其实全世界的车企都被偏好折磨过,宝马那年换大鼻孔怼天怼地,奔驰突然玩内饰灯带,结果一样骂声一片。
用户的口味就像天气预报,说变就变,今天嫌朴素,明天嫌浮夸。
你以为国产车卷配置就能收割所有人,现实却经常啪啪打脸。
25款适合追求整体感、喜欢质感的人,26款适合收集控、功能党。
21-24款?
那是实用党的乐园,主打一个啥都别给我整。
买车其实和选对象差不多,谁都想找个两全其美,结果往往得自己妥协。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前两天有粉丝问:星越L会不会哪天直接出个“定制版”,让你自己选配置?
这想法说不定哪天真能实现,毕竟现在“听劝”都快变成国产车的标签了。
谁还不是个“被宠坏的消费者”?
明天预售,估计又会有一波热搜和灵魂拷问。
你要问我会选哪款?
这事儿真说不准。
毕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选车跟人生一样,没完美答案。
你们会怎么选?
留言区等你们互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