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内重卡市场,现在你去物流园、货运站转一圈,能看到几辆进口重卡?
以前还能偶尔见着沃尔沃 FH、奔驰 Actros的影子,现在呢?放眼望去基本都是解放、东风、重汽这些国产品牌的天下。
进口重卡为啥卖不动了?真不是一句“国产变强了”就能简单概括的,里头的门道得慢慢说,但又不能太绕……我们从车主最关心的“赚钱”角度开始聊,毕竟买重卡不是买玩具,是拿来当生产工具的,不赚钱的车谁会要?
首先得说价格,进口重卡的售价可不是一般的高。一辆进口沃尔沃 FH 重卡,裸车价基本要80 万往上,要是选装点配置,奔着 90 万去了;而同级别的国产重卡,比如解放 J7,裸车价也就 50 来万,差了 30 多万。
30 多万是什么概念?对车主来说,差不多是一辆重卡跑大半年才能赚回来的利润,谁愿意一开始就多花这么多钱?而且现在物流行业利润薄,车主都算得精,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进口车这价格门槛,直接把不少人挡在了门外。
再说说后期使用成本,这才是关键的。重卡跑运输,燃油和保养是两大块支出。进口重卡的发动机虽然标称“省油”,但它适配欧洲的低硫燃油,用国内的燃油不仅油耗没降下来,还容易积碳、出故障;
国产重卡就不一样了,比如潍柴 WP13 发动机,专门针对国内燃油品质调校,百公里油耗比同级别进口车能省2-3 升,一年跑 20 万公里的话,光油钱就能省 2 万多。
保养成本差距大,进口重卡的配件得从海外调货,周期至少要10-15 天,一个离合器片要 5000 多,一次大保养下来没个万把块打不住;国产重卡呢?潍柴发动机的离合器片也就 2000 左右,县城里都有维修网点,坏了当天就能修,一次大保养 3000 多就够了。
你算笔账,一辆进口车一年的保养成本比国产多4-5 万,这钱省下来不就是车主的利润吗?
还有政策适配的问题,这一点进口车真的跟不上。我国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时候,国产重卡早就提前 1-2 年研发好了适配车型,比如重汽豪沃 TH7、东风天龙 KL的国六版本,不仅排放达标,动力还没下降;
进口重卡呢?等他们把国六车型引进来的时候,国内市场已经被国产车型占了大半,再想挤进来就难了。
现在新能源重卡是趋势,港口、矿区都在推电动重卡,国产的比亚迪 Q3 电动重卡、三一电动重卡都已经批量交付了,续航能到 300 公里以上,充电 1 小时能跑 200 公里,完全能满足短途运输需求;
进口重卡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慢了不止一拍,到现在能见到的电动进口重卡屈指可数,等他们推出车型的时候,国内新能源重卡的市场格局都定了,哪还有他们的位置?
产业链响应速度也是个大问题。国内重卡的产业链太全了,从发动机、变速箱到车桥,全是自主可控的……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这些都是国内顶尖的配件,供应链稳定得很,不会因为海外疫情、贸易摩擦断供;
进口重卡就不一样了,之前芯片短缺的时候,进口重卡的交付周期从 3 个月延长到 6 个月,有些订单甚至直接取消了;国产重卡因为有国内芯片供应商支持,交付周期基本没受影响,车主能及时提到车,自然不会选等不起的进口车。
车主的认知也变了,以前不少人觉得“进口车耐用、靠谱”,现在呢?国产重卡的质量早就上来了。解放重卡有“百万公里无大修”的案例,东风重卡的车架能抗住 20 吨的冲击不变形,这些都是车主口口相传的;
进口车,近几年也出现过发动机漏油、变速箱故障的问题,而且维修还麻烦,慢慢就没人再迷信“进口光环”了。
别说智能化配置了,现在国产重卡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360 度环视这些配置,在解放 J7、上汽红岩杰狮 H6 上都成了标配;
进口重卡要么没有这些配置,要么得加钱选装,选装一套自适应巡航就要 1 万多,性价比一下就下来了。车主开着重卡跑长途,有这些配置能减轻不少疲劳,自然愿意选国产。
当然了,也不是说进口重卡完全没市场,比如超低温环境下的极地运输、超高精度的特种大件运输,可能还得用进口车,但这种细分市场太小了,占整个重卡市场的比例连 5% 都不到,根本影响不了整体格局。
而且国产重卡在这些细分领域也在发力,比如一汽解放针对高寒地区研发的重卡,在零下 30 度的环境下能一键启动,行驶稳定性也没问题,以后进口车的生存空间只会小。
话说回来,进口重卡卖不动,本质上是没摸透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物流讲究“多拉快跑、耐造省钱”,国产重卡就是把这几点做到了极致;
进口重卡还在用全球统一的标准来应对中国市场,没考虑到国内路况复杂、燃油品质特殊、车主成本敏感这些情况,自然就水土不服。
举个栗子,某大型物流企业以前全是进口重卡,去年换车的时候全换成了国产的东风天龙 KL,负责人说,换成国产后,每辆车每年能省 5 万多的保养和燃油成本,而且维修方便,不用再等配件,一年下来整个车队能省上百万……这钱省下来就是纯利润,换谁都会这么选吧?
这种案例现在越来越多,进口车的市场自然就被挤压了。
还有政策层面的支持,国家一直在鼓励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重卡作为重要的交通装备,也享受到了研发补贴、购置税优惠这些政策,国产重卡的成本降下来了,售价自然有优势;
进口重卡可享受不到这些,价格上就没竞争力了。
可能有人会说“进口重卡的技术还是比国产好”,但说实话,在重卡的核心技术上,国产已经不差了。比如发动机的热效率,潍柴发动机已经突破 54%,这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进口发动机也没比这高多少;
而且国产发动机的扭矩大,适合国内“重载起步”的需求,进口发动机在这方面反而没优势。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和虚构情节,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