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2024出海全景:技术硬核、产业抱团与本地化突围
夜里刷朋友圈,偶尔能看到朋友在东南亚晒的路边街景,熟悉又陌生。仔细一看,照片里那辆带着“CHANGAN”大标的新能源SUV,就停在泰国小吃摊旁。前两年,这画面还挺稀奇,现在都快成了“日常背景板”。中国车真就这样悄悄扎根海外了,而长安汽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艘东方方舟。
说起2024年的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已经冲到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身边搞外贸的亲戚开玩笑,说以前吹家电、手机、高铁,现在逢人先聊国产车,“出海”成了新名片。但要是你真问一句,这些品牌怎么能混得风生水起?其实背后比想象中复杂太多。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安董事长朱华荣提议统一构建海外市场共性数据库。这话题我和几个做售后的朋友也聊过,他们总吐槽每进一个新国家,都像重新打怪升级:政策法规五花八门,有时光翻译文件就头大;气候环境差异大,比如沙特高温、中南美潮湿,对车辆零部件考验不小;还有当地人的用车习惯——有人爱开窗吹风,有人一年四季空调最大档。这种文化碰撞,不是单靠卖几台好车就能解决的。
有次维修群里,一哥们分享他去非洲支援服务站建设的小故事。他说,当地路况极其恶劣,一场暴雨后泥泞不堪,好几辆刚交付的新车直接陷进沟里。那会儿如果没有本地供应链和配件支持,只靠国内发货等上半个月客户早跑光了。所以现在长安推行“全产业链抱团出海”,不仅仅把整车卖出去,还要联合上下游伙伴,把研产供销运全部搬到当地。这种打法,在圈子里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再看看数据,从2020年8.2万辆出口,到2024年53.6万辆,同比47.9%的增速让不少同行羡慕得直咂舌。我去年参加一次行业聚会,遇到一位从事渠道拓展的小伙伴,他负责中东非区域,说他们这几年最头疼的是渠道网络搭建。9000多个网点分布77个国家,每一个都要因地制宜。有些地方连基础设施都跟不上,更别提什么智能化体验厅。但慢慢摸索下来,本土团队招起来,本地供应商拉进来,那感觉才叫踏实——不像早期只做产品出口时那么心虚。
其实这种长期主义和本地主义,是被现实逼出来的。一味赚快钱捞一票走人的思路,在今天全球市场根本站不住脚。不少老外经销商开始要求参与更多环节,包括售后培训、本土广告投放甚至社区公益活动。今年泰国北部洪水灾情爆发时,朋友圈传来消息,说长安泰国团队自发组织救援,为上千户家庭送医疗物资。这种社会责任感,也逐渐成为中国品牌立足海外的新标签。有同事调侃:“谁家修理厂老板还能兼职救护队员?”但用户买账就是王道——毕竟信任感不是一天养成的。
回头看技术底牌,这几年我身边不少技术控转行去做新能源汽车研发,其中有好几个跳槽去了重庆总部。他们说公司对数智电投入力度非常猛,从欧洲设计中心、日本研发基地,再到英国、德国分部,全世界各类人才往重庆汇聚。据统计,仅研发团队规模就达到1.8万人,还专门组建6000人的新能源“三电”和智能化青年团队。“六国十地”的协同布局,让很多关键专利一步步攒出来,今年一年申请3365项专利,高价值专利920项,比前两年涨幅明显。我听他们讲天域OS操作系统如何实现多意图语音控制,还有天枢架构下AI座舱可以做到可见即可说……这些冷门配置体验,其实在国内二线城市试驾店也未必找得到,但现在已经作为标准功能推广到了部分海外市场,让外国用户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式智能”。
真实用起来咋样?之前帮朋友保养深蓝超级增程2.0动力系统,他吐槽油耗低、电驱响应快,就是冬天北方极寒环境下续航略打折扣。不过整体来看,同级别竞品没谁敢拍胸脯保证全年无忧。而且保值率问题目前还是未知数,但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出的AVATR车型很抢手,经常刚上线不到三小时就被预订走。还有一点圈内热议的话题:激光雷达10万元级车型即将发布,不少老司机盯着这个价格段跃跃欲试,都想看看AI智驾到底是不是噱头还是真香科技。
至于数字化运营,我认识的一位IT工程师曾参与CNPS全球运营系统项目开发。他形容这套体系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生产端、销售端乃至售后服务全部串联起来,无论是在巴西还是哈萨克斯坦,只要登录平台,各类数据随查随用,大幅提升决策效率。据他说,以前遇到库存积压或者物流延误,经常需要层层请示,现在通过矩阵式管理模型,很快定位问题并反馈给相关部门,“省掉多少电话会议没人统计过,但大家加班次数确实变少。”
新模式下对合作伙伴关系要求更高。不久前参加了一场关于供应链协作的小型沙龙,会上一位来自座椅制造企业的人分享心得:“以前主机厂只管设计,我们照单生产;现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来了,要提前介入开发流程,否则最后集成环节容易掉链子。”而对于主机厂如果不能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那点成本优势迟早会被消耗殆尽。所以大家更愿意建立互信透明的新型合作模式,一起面对全球挑战,而不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在某些地区,比如独联体、中南美洲,本土配套率已接近70%,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扩展零部件准入范围,提高柔性生产能力,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比如临时断供或关税变化)。
这里插一句维修圈趣闻:去年夏天,一个哥们接待了一批从乌兹别克斯坦来的客户,对方反复强调希望获得定制版保险杠,因为当地喜欢加装防撞条防止剐蹭。本以为麻烦,其实依托本土工厂灵活调整产线,两周内搞定交付。从这种细节可以看出,全产业链协同并不是口号,而是落在具体工作上的“小确幸”。
再往远一点看,“海纳百川”计划提出2030年前投资超100亿美元,并力争150万台销量目标。在内部员工眼中,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动力源泉。我采访过几位驻外工程师,他们讲述初期语言障碍带来的尴尬,以及逐渐适应不同饮食习惯、小孩转学读国际学校等生活琐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捷径。如果问他们为什么坚持,大多数回答离不开归属感和成长空间。“我们不是简单输出产品,更像是在帮自己打造第二故乡。”这是原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今年马拉松赛事现场出现阿维塔06引导智驾领航,还有机器狗舞狮表演,引得观众纷纷拍照留念。当传统体育碰撞人工智能,看似遥远却又紧密相连,也算给品牌注入一些烟火气息吧。未来三年规划推出35款数智新车型、新一代飞行汽车试飞计划,以及L3/L4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量产……这些目标听起来科幻,但如果回忆一下十年前谁敢相信国产新能源能成为世界第一?
生活碎片穿插下来,总觉得如今中国造车业者变得务实又大胆。从跟跑模仿,到如今主动输出核心技术与生态方案,中国制造正经历属于自己的黄金窗口期。而所有这一切,无论最终驶向哪片星辰大海,都离不开每个普通人默默耕耘与坚守岗位。如果哪一天你在异国街角看到熟悉的大标志,请记住它背后的那些奋斗故事,也许就在你我的朋友圈发生着微妙变化——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再平凡不过,却值得珍惜记录下来的一幕幕日常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