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

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的真实数据有多惨?

我刚从挪威奥斯陆的街头试驾完一辆比亚迪Atto 3回来,风吹得有点猛,但心里更凉。这车开起来真不错,底盘扎实,动力顺滑,NVH控制得比同级欧洲SUV还好。可你知道吗?2025年上半年,全球卖出去的新能源乘用车有772万辆,中国自己就消化了527万辆——占比68.3%。剩下的244.9万辆市场,中国品牌只抢到31万辆,份额12.7%。换算一下,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的真实存在感,只有4%。

4%是什么概念?你走进德国大众展厅,十个人里有四个买ID.系列;你去法国街头,雷诺Mégane E-Tech随处可见;美国高速上,Model Y像出租车一样多。而中国品牌?除了比亚迪Dolphin在英国勉强挤进销量Top 10,其他车型的名字,当地人压根叫不出来。

比亚迪:孤勇者,不是领头羊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先说亮点——比亚迪确实是唯一能打的。2025年上半年,它海外销量干到了47万辆,同比增长132%,半年就超过了去年全年总和。它出海的主力是Atto 3(元PLUS)、Dolphin(海豚)和Seal(海豹),主攻欧洲、拉美、澳洲和东南亚。

我在奥斯陆试驾的那台Atto 3,是右舵版,内饰用料没缩水,车机响应快,DiPilot L2级辅助驾驶在高速上很稳。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热泵空调+刀片电池组合,在零上5℃的天气里,WLTP标称490km,实际跑了410km,衰减不到17%,这在北欧算优秀了。

但问题是:这是比亚迪一个人的战斗。

其他中国品牌加起来,在海外新能源市场卖了多少?MG、极星、蔚来、小鹏、零跑——合起来不到10万辆。什么概念?大众集团同期海外新能源卖了58万辆,特斯拉41万辆。现代起亚也卖了29万辆。中国品牌除了比亚迪,剩下的连“第二梯队”都挤不进去。

其他车企在哪?还在“朋友圈出海”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我们来看看别的品牌现状:

蔚来:欧洲法规认证还没搞定,换电模式推进缓慢。我在阿姆斯特丹问过几个潜在用户:“你愿意为换电多付5万克朗吗?”对方直接摇头,“我连充电桩都没装。”

小鹏:在瑞典试水G9和P7,但销量数据暂无相关数据。我试驾过G9,XNGP在欧洲城市道路表现不错,但本地人更关心“维修贵不贵”“电池能不能换”。

零跑:刚和Stellantis签了合作,算是搭上了欧洲渠道的便车,但产品还没真正铺开。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MG:靠MG4 Electric在欧洲有点声量,但主要靠低价走量,定位类似“电动版二手飞度”,品牌溢价几乎为零。

这些品牌大多数出口的,还是小型车和低价插混,去的市场也集中在墨西哥、阿联酋、菲律宾、哈萨克斯坦——这些地方对价格极度敏感,技术门槛低,说白了,是“能卖就行”,不是“被认可”。

为什么进不了欧美主流?三座大山压着

我在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问一位大众经销商:“你们为什么不卖中国车?”他笑了笑:“认证太难,服务太重,品牌太陌生。”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第一关:合规认证。欧洲ECE法规、美国FMVSS、日本TEV,每一套都像迷宫。比亚迪能过,是因为砸钱建本地团队,光是欧盟认证团队就有200多人。其他车企呢?很多还在靠国内工程师远程改图纸。

第二关:服务体系。我在奥斯陆看到比亚迪建了8家直营售后点,备件从鹿特丹港直送,最快48小时到货。但多数中国品牌在海外连4S店都没有,靠第三方维修,用户体验差一大截。

第三关:品牌认知。欧洲消费者不是不喜欢中国车,但他们买的是“信任”。特斯拉卖的是科技感,大众卖的是可靠性,现代卖的是设计感。而中国品牌目前卖的,几乎全是“便宜”。

我在英国试过比亚迪Dolphin,这车风阻系数0.29Cd,三电系统终身质保,后排空间比Polo大一圈,起售价却只比大众ID.3低10%。它能进销量Top 10,靠的是“性价比+可靠交付”,而不是“品牌魅力”。

真正的差距:不是车,是生态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有人说中国新能源产能全球第一,三电技术领先,那为什么出不去?

我告诉你,领先的只是内卷能力,不是全球化能力。

比亚迪为什么能成?因为它不只是卖车。它在泰国建厂,在巴西拿地,在欧洲包了专用滚装船,甚至有自己的港口优先装卸权。它有销售、有售后、有物流、有本地化团队——它建了一套“出海操作系统”。

而其他品牌呢?还在PPT里画“全球战略”,在朋友圈发“首批交付仪式”。没有工厂,没有渠道,没有服务网络,光靠一辆车,怎么跟百年车企拼?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我在巴黎街头看到一辆小鹏P7,停在路边,车门贴着法语警告:“此车未通过法国道路安全认证,禁止上路测试。”那一刻,我真觉得心酸。

竞品对比:谁在真正主导市场?

我们拉几款车对比一下2025年上半年的海外表现:

车型 所属品牌 海外销量(万辆) 主要市场 核心优势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Model Y 特斯拉 41 全球 品牌号召力、超充网络、FSD潜力

ID.4 大众 28+(ID系列共58) 欧洲 本土化服务、渠道广、可靠性强

IONIQ 5 现代 12.3 欧美 E-GMP平台、800V快充、设计感

Dolphin 比亚迪 约8(含Atto 3等) 欧洲、东南亚 性价比、三电稳定、本地售后

MG4 MG 约6 欧洲 价格低、后驱小钢炮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看到没?前十畅销纯电车型里,只有比亚迪Dolphin一个中国品牌上榜。Model Y、ID.4、IONIQ 5、Megane E-Tech……全是老面孔。中国车在海外,还没进入“主流选择”名单。

未来会好吗?要看三件事

我对中国新能源出海不悲观,但也不盲目乐观。未来能不能破局,关键看三点:

能不能从“卖车”变成“建生态”?光出口不行,得建厂、建店、建服务。比亚迪在泰国的工厂投产后,当地交付周期从3个月缩到3周,这就是优势。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能不能摆脱“低价标签”?比亚迪在英国卖Dolphin,没敢推汉或仰望。为什么?欧洲人接受“便宜好用”,但不接受“贵得离谱”。品牌溢价需要时间积累。

能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信任”?我在德国问一个消费者:“你会买中国电动车吗?”他说:“除非它像iPhone一样,让我觉得不买就落伍。”

目前,这个“感觉”还没来。

写在最后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的真实数据,确实惨。4%的市场份额,一个孤军奋战的比亚迪,一群还在“试水”的友商。

但这不意味着没希望。比亚迪已经证明:只要产品够硬、服务够稳、投入够狠,中国品牌也能在海外站住脚。

问题是,下一个比亚迪在哪?

是蔚来靠换电逆袭?是小鹏凭XNGP杀出重围?还是零跑借Stellantis渠道弯道超车?

我不知道。但我希望,有一天,我在巴黎、纽约、东京的街头,能看到更多中国品牌的车灯亮起,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值得。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各位车友,你觉得中国新能源车,什么时候能在海外真正“被尊重”?是靠技术?品牌?还是某一款爆款神车?评论区聊聊。

老铁们,下期我想试试比亚迪Seal在德国Autobahn上的极限表现,你们想看吗?

(需要进一步确认:小鹏G9在欧洲具体销量数据、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车型上市时间)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真实处境有多难-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