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

前两天刷到一个消息,看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咱们中国的卡车,在俄国那边原本卖得风生水起,东风、福田、解放这些牌子,差不多拿下了六成的市场,当地拉货的老板们抢着要。结果你猜咋着?俄国人突然翻脸不认人,一纸禁令下来,说咱们的车“不符合安全标准”,不让卖了,还要把已经卖出去的车给收回来。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挺邪门的?好端端的车,昨天还能开,今天就成了“安全隐患”?

从座上宾到阶下囚,这变脸比翻书还快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说起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从几年前讲起。那会儿俄乌开打,西方那些汽车大厂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把俄国市场给空出来了。咱们中国的卡车厂商一看,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价格便宜,质量也说得过去,一下子就杀进去了。

东风、福田、解放还有重汽汕德卡,这几个牌子在俄国那边卖得叫个火。当地的物流公司老板们,一个个都夸咱们的车划算,性价比高。数据摆在那儿,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不到一成,一路飙升到接近六成。光是今年上半年,几个主要品牌就卖出去七千七百多辆货车,占了整个市场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份额。

那段时间,咱们的车企在俄国简直就是香饽饽,订单接到手软,钱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好景不长,俄国人缓过劲来了,开始琢磨这事儿:这么大块蛋糕都被外国人拿走了,咱们本土企业喝西北风啊?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三板斧下来,中国车企懵了

俄国人这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个精准。第一招,狠提回收税,一下子涨了七八成,还说以后每年都要涨。你想想,本来咱们的车就是靠价格优势取胜的,这税一提,成本立马上去了。

第二招更狠,堵住了从中亚绕道进口的路子。以前有些聪明的商人,为了避税,会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地方转一圈再进俄国。俄国人眼疾手快,今年四月份就把这个漏洞给堵上了,要求所有车辆都得补齐关税和各种杂费。这一招立竿见影,通过中亚“曲线救国”的车辆份额,从三成断崖式跌到不足2%。

第三招就是现在这个,直接拿“安全标准”说事儿。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与计量局发了个通告,说咱们的车在刹车能效、行驶噪音、紧急呼救设备这些方面都不达标,从即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

阿里汉诺夫这个俄工贸部长说话更难听,直接说“某些中国卡车存在严重缺陷”、“根本不能允许其上路”。听听这话,说得多绝情。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这真的是技术问题吗?

说到这儿,我就想问了:这些毛病真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吗?

要知道,许多被禁的车型在俄国合法销售了好几年,口碑也不差。怎么偏偏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就成了“大问题”?早年二月份的时候,重汽汕德卡就有车型因为车身防护和噪音问题被暂停销售,当时大家还以为只是个例。

更让人起疑的是,当外界要求提供具体的违规证据时,俄方只是轻描淡写地公布个结果,别的啥也不说。这操作是不是有点儿耐人寻味?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说白了,这背后的算盘明摆着:俄国人要夺回自己的市场份额

看看人家这套路,先用税收政策把你的成本优势给废了,再用行政手段直接把你踢出局。这哪儿是什么技术问题,分明就是贸易保护主义那一套。

咱们自己也得反思反思

当然了,把锅全甩给俄国人也不公平。市场的热情总会退潮,潮水退了,谁在裸泳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咱们中国品牌自身的一些短板,这回也暴露得彻底。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今年一月份,俄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大跌,咱们的车企也没能幸免,不少品牌销量同比下降超过四分之一。高达18%的汽车贷款利率,加上普遍上涨的车价,都让俄国消费者的钱包越来越瘪,买车的意愿自然就下降了。

更要命的是,俄国消费者对咱们汽车的负面评价开始增多,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性和长期耐用性上。

这里头有个关键问题:俄国的气候比咱们这儿恶劣多了,尤其是远东西伯利亚那些地方,冬天动辄零下几十度。这种极端环境对车辆的保温性能和发动机启动能力要求极高,咱们一些品牌匆忙进军市场时,显然没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导致“水土不服”的问题层出不穷。

用户的真实反馈最打脸:车子在极寒条件下启动困难,保温效果差,有些零部件还容易出毛病。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正逼着咱们的品牌好好反思:怎么才能真正适应当地的“严苛考题”。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这一跤摔得值不值?

俄国媒体解释说,随着战后技术法规更新,对车辆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部分原先合规的中国汽车在新标准下被“筛选”出局,这属于正常技术迭代。

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嘛,你懂的。

不管动机是啥,这事儿给所有想出海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海外市场绝非坦途,你得时刻关注当地法规政策的变化,跟上技术标准的演进,不然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卡脖子”。

更深层的问题是,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俄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万一哪天俄美关系缓和了,那些暂时离场的国际汽车巨头很可能卷土重来,到那时咱们面临的就是四面楚歌的局面了。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好在咱们的企业也不傻,这两年已经开始积极开拓中东、南美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在那些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咱们电动汽车的技术优势或许能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

说到底,这次在俄国市场“栽跟头”,能不能真正转化为“长记性”,直接关系到咱们中国汽车在全球化道路上能走多远。

毕竟在国际关系这个大棋盘上,利益考量往往比口头上的友谊更实在。今天人家需要你,你就是香饽饽;明天人家不需要了,分分钟就能把你踢开。

中国卡车俄国吃瘪?六成市场份额说没就没-有驾

咱们得学会的是:多条腿走路,分散风险。别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市场上,更别指望所谓的“友谊”能长久。产品质量过硬,技术实力过关,这才是立足海外市场的根本。

这一跤摔得疼,摔得也及时。早点吃亏总比后面吃大亏强。关键是能不能从这次教训中真正学到东西,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咱们能不能应对得更从容一些。

你觉得这次中国卡车在俄国的遭遇,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政治算计?咱们的企业应该怎么应对这种突发情况?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