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让很多人都挺感慨的,那就是广汽集团的董事长,一位在行业里很有分量的领导,公开承认了公司在发展路线上犯了判断失误。
他坦言,当初没看上增程式电动车这个技术,觉得有点落后,结果没想到,市场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现在得赶紧回头补课。
这番话从一个大国企的掌舵人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轻,也一下子揭开了广汽在新能源转型路上遇到的真实困境。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广汽集团在我们普通人眼里,一直是个实力雄厚的“大厂”。
它旗下有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这两个合资品牌,常年都是销量榜上的优等生,为集团贡献了大量的利润。
按理说,这样一家不差钱、不缺技术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这波浪潮里应该能游刃有余才对,可现实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先来看看账本,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很多人听说广汽亏了多少亿,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广汽集团的整体利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根据公开的财务报告,集团的净利润在一年时间里几乎被腰斩。
钱都去哪了?
答案主要出在了他们自己亲手打造的自主品牌新能源业务上,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广汽埃安。
这就好比一个富裕的家庭,靠着两个能干的合资“女婿”挣钱,结果自己最疼爱的“亲儿子”却在外面不断地亏钱,这让当家长的怎么能不心急。
广汽埃安的问题,出在它的销量结构上。
你单看每个月的销量数字,两三万台,有时候甚至冲到四五万,感觉非常亮眼,好像卖得特别火。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车都卖给了谁,就会发现一个不太乐观的现象。
其中占了相当大比例的,是卖给了网约车公司和各种出行平台。
以它的主力车型埃安S为例,在高峰时期,面向企业客户的销量占比一度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这对一个汽车品牌来说,其实是个双刃剑。
一方面,大量的企业订单确实能迅速把销量做大,让报表好看一些。
但另一方面,它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巨大。
首先是利润极低。
企业大批量采购,议价能力非常强,会把价格压到最低。
据说,广汽埃安卖给这些大客户,平均一台车的利润非常微薄,基本上就是在“赔本赚吆喝”。
其次,这对品牌形象的伤害是长期的。
当一个品牌的车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并且大部分都是营运车辆时,普通消费者在买车时就会犹豫。
大家买私家车,都希望有点独特性和品质感,如果自己的车和满大街跑的网约车一模一样,那种消费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久而久之,埃安的品牌就被牢牢地和“经济型工具车”这个标签绑定在了一起。
低端市场靠走量不赚钱,那么往高端市场突破呢?
广汽也尝试了。
他们推出了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叫做昊铂(Hyper),希望能和蔚来、理想这些新势力掰掰手腕。
可结果呢?
市场反响非常冷淡。
旗下的一款主力车型昊铂HT,在某个销量惨淡的月份,全国范围内只卖出了几十台。
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投入了巨大资源的新品牌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就让广汽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低端市场卖得多但赚不到钱,高端市场想赚钱但卖不出去。
两头受困,导致整个新能源板块成了集团的“包袱”,甚至传出因为资金压力,不得不削减研发预算,推迟一些重要技术项目的消息。
回过头来看,广汽走到今天这一步,最让人感到惋惜的,是他们当初的战略选择。
广汽董事长承认误判了增程式技术,这确实是问题的核心。
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关于技术路线一直有争论。
广汽选择了全力押注纯电动车,认为这才是未来的终极方向,而把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动看作是过渡性的、不够先进的技术。
这个想法从长远看也许有道理,但它却忽略了当下市场最真实的消费者需求——里程焦虑。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买车是一件大事,他们希望这台车能满足所有出行场景,包括日常通勤、周末出游,以及节假日长途回老家。
纯电动车虽然环保、使用成本低,但在充电设施还不够完善、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长队的情况下,里程焦虑始终是悬在车主头上的一把剑。
而增程式电动车恰好解决了这个痛点,它既有电车的平顺安静,又能加油,彻底告别了里程焦虑,所以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理想汽车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讽刺的是,广汽其实手里握着最好的技术资源。
它的合作伙伴丰田,是全球混合动力技术的鼻祖,那套THS混动系统经过了全球几千万用户的验证,稳定又省油。
另一个合作伙伴本田,也拥有热效率极高的发动机,非常适合用来做增程器。
如果广汽当年能够利用好这些现成的技术,或者像吉利、长城那样,下定决心开发自己的混动平台,那么今天国内的混动和增程市场格局,可能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可惜的是,因为对技术路线的固执,他们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现在,广汽终于意识到了问题,开始调转方向,匆忙推出了插电混动车型,比如传祺E9。
但由于技术积累不足,这款车在关键的能耗表现上,并不如竞争对手。
比如在电池没电的状态下,它的油耗比同级别的比亚迪唐DM-i要高出不少。
在今天这个油价高企、消费者对能耗斤斤计较的时代,这样的产品自然很难有说服力。
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面。
就在广汽下定决心要追赶增程技术的时候,汽车行业的技术革命又在酝酿新的风暴了。
丰田前不久宣布,计划在几年内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这种电池据说能让电动车轻松拥有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
如果这个技术真的实现了,那现在所有的里程焦虑都将不复存在,增程式电动车的最大优势也将消失。
到那个时候,今天还在大力发展增程技术的车企,可能又得面临一次艰难的转型。
而广汽,现在追赶增程技术还没见到成效,下一场技术竞赛的起跑线就已经画出来了。
据说广汽自己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进度也并不领先,这让他们未来的处境更加被动。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正在快速迭代,蔚来的换电网络越铺越广,小鹏甚至都开始探索飞行汽车了。
大家都在拼命地抢占未来的技术高地。
广汽在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要补课,时间上已经落后了不止一步。
市场是残酷的,它不会给后知后觉者留下太多的机会。
广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一员,拥有深厚的制造功底和庞大的体系,人们当然希望它能尽快调整过来,迎头赶上。
但这条追赶之路,注定会充满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