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因债务争议黯然离开CEO岗位4年之久的FF创始人贾跃亭(下称“老贾”)重新出任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这则消息如同一枚深水核弹砸向资本市场,FF股价闻声猛飙27%,这无疑是市场对老贾最好的认可;同时,也再次将老贾这个极具极争议的复杂人物再次推向舆论浪尖。
他从乐视生态的“颠覆者”到FF 91首发的“梦想家”,再到债务漩涡中的“逃亡者”,他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转折。无数矛盾的标签在其身上来往拉扯:有人称其为“PPT融资高手”,有人怒骂其“骗子”;有人称其为“企业家”,也有人说他是个十足的“老赖”。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超灵敏的市场嗅觉、超前眼光、极限抗压能力,绝对是“奥斯卡”极别的。放眼当下互联网,掐着手指也数得过来。
以至于这位56岁的创业者,发出那震耳欲聋的悲壮之音:“创业者的心是钻石,越磨越坚硬。FF要么成为下一个特斯拉,要么成为墓志铭——我们没有中间选项。”
就连加州众议院议长Anthony都公开称赞其“展现了这个时代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并将FF定义为“美国新能源产业的灯塔”。
毫不夸张地说:老贾是将“矛”与“盾”完美结合演绎得淋漓尽致的那个人,没有之一。
01、造梦大师 VS 资本操盘手方
【超前视野与战略野心】老贾早在2014年便提出电动汽车“四化”(电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共享化),早于多数中国新势力车企,FF91的早期设计也曾被评价为“惊艳” 。他通过乐视生态构建多元化业务版图,一度被视为中国互联网跨界创新的代表。然而,这种超前性往往伴随过度扩张与资源错配,乐视资金链断裂后,其战略被批为“PPT造梦” 。
【融资天才与财务黑洞】老贾在资本运作上堪称“奇才”:仅凭一份PPT便可融获巨额资金。乐视时期累计融资超700亿元,FF通过SPAC上市、中东资本输血等方式多次“续命”,甚至借势meme股浪潮让股价暴涨百倍。但资金使用效率极低——FF十年烧光290亿,截至2025年4月,仅交付了17辆,单车成本17亿多元,被讽“全球最贵手工艺品”。这种融资能力与执行力的割裂,使其商业模式被质疑为“为融资而融资”。
02、悲情奋斗者VS失信老赖
【个人IP塑造与信任危机】老贾深谙舆论操控,通过“为梦想窒息”、“扛过生不如死的时光”等金句打造“悲情创业者”人设,甚至成立“成长吧!奋斗者”公司,试图复制雷军、罗永浩的IP变现路径。
然而,梦想尚未兑现,信用已提前破产:国内被执行金额超354亿,被列为“老赖”70次;FF也多次被曝订单造假、技术夸大,连员工工资都长期拖欠。公众对其“还债回国”承诺的普遍反应是:“下周回国”的升级版——“后半生回国”。
【家庭伦理与商业伦理的冲突】老贾频繁以“探望老母”、“弥补子女”为情感牌,试图博得同情。只不过,其商业行为中充满伦理悖论:FF高管优先提车、中东融资后个人涨薪3757万,与员工领最低薪形成鲜明对比;利用破产重组在美国“合法逃债”,却让国内债权人血本无归。这种“牺牲他人成全自我”的逻辑,进一步消解其道德正当性。
03、全球化野心家VS现实困境囚徒
【中美双主场战略的虚幻性】FF曾高调宣称“中美双主场”,借睿驰汽车在广州拿地、与湖北黄冈签订框架协议,但实际进展停滞,工厂地块荒废,合作方信息成谜。其宣称的“技术反哺中国”更像空头支票,核心资源仍集中于美国,中国布局沦为融资噱头。
【量产鸿沟与生态幻象】老贾不断推出新概念(如“AIEV”、“超级混增系统”),却无实际技术突破。FF91交付量仅17辆,且被曝“展示车架充数”;第二品牌FX对标丰田,但缺乏供应链与产能支撑,被指“画饼3.0”。与其说他在造车,不如说在用新故事延缓崩盘。
04、时代投机者VS悲剧创新者?
【商业模式的本质缺陷】老贾的失败并非偶然:其商业逻辑依赖资本杠杆与概念炒作,而非产品力与盈利模型。乐视生态的“烧钱换规模”、FF的“融资续命”,均暴露其对实业规律的漠视。
【对创业生态的警示意义】老贾现象折射出资本市场的浮躁——投资者为“梦想溢价”买单,忽视基本面;也反映监管漏洞,如SPAC机制被滥用、跨境债务追偿困难。他的故事成为“创新泡沫”的典型样本,提醒市场理性审视“颠覆性叙事”背后的风险。
结语:一场未完结的“人性实验”
老贾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时代机遇的捕捉者,又是贪婪与短视的牺牲品。若FF最终凭借亚马逊并购起死回生,他或可被封为“逆境重生”的传奇;若再次失败,则坐实“资本赌徒”的骂名。
但无论如何,其案例已成为商业史上信任与欺诈、梦想与泡沫的永恒辩证。
如今,老贾扛着巨额债务,毅然绝决的以All in姿态回归,他押上的不仅是FF的未来,更是一场关于信任与救赎的终极赌局。单凭这一点,他绝对称得上当代“真男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