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一直熟悉的那些老品牌,居然已经悄悄在“新能源”这条路上发疯地跑了起来。比如说长安,说起来是重庆的牌子,但要倒腾起历史来,跟洋务运动、李鸿章、洋炮局、兵工厂甚至阅兵车队,全都能扯上点啥。你说这样的企业,骨子里是不是就带着一股不服输和军工的严谨?
想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很多造车企业,能在新能源这件事上搞出一堆大新闻?是政策推着走吗?资源捧着来吗?还是全球车圈就真的到转型的时候了?其实背后有一层特别铁的逻辑——谁能真正把技术和产品做得靠谱了,才有资格在新赛道上活下去。长安算是真的把这活给接稳了。
长安的历史,其实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只做小面包车。从八百年前的洋炮局,到抗战炸弹厂,再到后来跟铃木合作出微型车——这些转型和变化,每一步都充满了“试试,能不能搞起来”的劲头。先不是豪赌,而是我有炮有枪之后,想办法把汽油车也整明白了。等到微型汽车成主流,市场上谁还没坐过长安奥拓的后座?
进入二十一世纪,合资风一吹,长安跟福特、马自达这些国际品牌把产品线铺开,可人家没丢自己那一份自主技术的钻劲儿。别人做的是“市场”,我得留点“技术”。长安每年把销售收入拿出五个点来做研发,这其实对中国传统汽车企业来说真的是又想挣钱又乐意花钱在技术上。
到2017年以后,新能源和智能化突然就成了新风口。那年长安发了个大招——“香格里拉计划”,字面意思是“电动化理想国”。你想象一下,传统企业转型做新能源,就像老爷们突然开始研究手机芯片了,谁敢信?但长安实际上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开了好几条创新路线:香格里拉是新能源的,北斗天枢搞智能化,后面的海纳百川战略又拉全球化一把。没几年时间,重庆老厂牌已经成了新能源赛道的第一梯队。
想问个问题,现在的新能源车到底拼的是什么?续航够不够长?智能是不是更服帖?还是空间是不是又大又豪华?长安给的答案是——都得有!说到具体,每一款车都恨不得把全家的需求都安排上。比如说长安启源E07,这玩意是个什么?能变形!一辆车能从轿车变SUV再变皮卡,尾箱能翻、隔断能拉开,空间拓展到1759升,你随便怎么浪都能装得下。纯电、增程两个版本,综合续航1400公里,油耗低到4.7升。这不仅在追智能,还硬核地保住了节能和多用途本事,800V高压平台5分钟补能100公里,座舱还带大屏幕、激光雷达,全是奔着新科技来的。
再看深蓝S09,主打家庭用户,用的华为的技术,全场景智能驾驶、座椅按摩、冰箱也装,空间能变大床,孩子能玩AI精灵,安全提醒、场景切换,越看越像个移动家居智能管家。续航依旧逆天,油耗比主流SUV低,冬天续航不虚,科技配置一套套往上加。你说长安现在是真不怕你挑细节,啥功能都给安排上了。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深蓝S09的核心动力部件热效率已经44%,在增程技术上一点不输同级强手。
第三个是阿维塔12,高端新能源市场你总得有猛料。纯电755公里,增程1155公里,800V平台、宁德时代电池,安全密度极高,智驾是华为最新,激光雷达3颗,舱里35寸大屏幕、零重力座椅、豪华音响,座椅按摩都有一套。风阻低到0.21Cd,理念上已经向最顶尖豪华电动车看齐。智能驾驶能力、快速补能、空间设计,都开始PK国际领先品牌。唯一就是风阻系数这事儿,大家最近都盯着长安,消费者想要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解释,也证明大家对“长安”认可里,已经不止于“便宜”、“皮实”这些传统标签了。
长安的玩法其实没有那么玄乎,无非就是三条线:新能源做技术,智能化做体验,全球市场靠品牌和本地化生产。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73万辆,同比增长52%,出口也搞到53万辆。未来目标更狠,说是2030年新能源卖到300万台,海外市场冲120万辆。你想象一下,这对于一个以前靠微型面包车起家的牌子,是不是把胆量跟执行力都放在一起拼了?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值得问:到底是什么撑起了长安在新能源赛道上大踏步往前走?我觉得肯定不是一句“老厂牌信得过”就能解释的。更多是长安那种军工出身的底子,和对技术扎扎实实下硬功夫的性格。能冷静地看国际形势,愿意花时间搞深层次合作,也敢把钱砸在创新研发而不是市场促销。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长安一直在布局“技术下沉”,就不是说把最好的技术留在旗舰车里,而是尽可能让普惠化,哪怕卖到五六万的小车里也给你用好的控制系统。传统制造业转型新能源,靠的不是风口,而是底气!
长安也在把自己定义从“汽车制造商”转变成“新能源科技引领者”。你看那个中央环网架构、L3级自动驾驶资质、V2G能源闭环,“车-家-电网”一体的设想,每一样都触到未来出行和能源互联的底层逻辑。这种跨界探索,说是车企,更像是做能源系统集成的高科技公司。
最后,其实聊到长安,有个最值得琢磨的问题,到底中国新能源车企能不能真正做到全球品牌出海,不再只是“产品出海”?从长安这两年在欧洲、东南亚、南美、泰国这些地方布局工厂和渠道网点,到处融入当地市场,甚至尝试技术授权和合资工厂,本土化变成标配。以前出口都是一批车一批车卖,现在更在乎如何做成全球化的用户生态和品牌故事,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再变成“中国引领”。
所以说,长安其实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车企这几年蓄力到爆发的全部状态。是不是高端有技术?能不能让全球用户买账?能不能把新能源车变成一个“连接出行与生活,智能与安全,能源与生态”的粘合剂?这问题放到长安身上,答案未必唯一,但他们努力的轨迹已经在很多地方给出了清爽而硬气的回应。
长安今天的成绩,既是军工老底的兑现,也是持续创新的产物。面对全球分化的政策、复杂的市场和不可预测的技术竞赛,他们不是在吹牛,而是扎扎实实在做。你可以不喜欢长安的某些设计,但你不得不承认,这家企业的韧性和专业已经让它在新能源时代站稳了脚。等到大家都在讨论下一代车怎么才够智能、够节能、够安全时,长安已经悄悄用一堆硬核新产品把“未来”拉到普通中国家庭门口了。
你觉得,这样的长安,会不会成为中国新能源车最后那个“领头羊”?或者说,在未来十年里,我们有可能让长安的电动车卷到每个人家的院子里?其实,这种脚踏实地又带点倔强的人生态度,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