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4 日,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剑指 “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 的行业乱象,一系列管控措施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此次新政从源头遏制 “零公里二手车” 出口,推动行业回归政策初衷,实现从 “规模增长” 向 “价值增长” 的转型。
三大核心管控措施,堵住监管漏洞
1. 180 天红线 + 售后确认书,卡住 “新车伪装” 关键
新政明确,出口车辆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 180 天(含)的,企业必须提交车辆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需注明出口国别、车辆信息、海外售后网点等核心内容并加盖公章。无法提供该文件的车辆,将直接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从源头杜绝 “刚上牌就出口” 的新车伪装行为。对于新政实施前已完成转让登记待出口的车辆,允许企业继续履约出口,避免影响正常贸易秩序。
2. 许可证填报 “零误差”,信息造假将被通报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需指导企业规范填写出口许可证信息,车辆品牌、型号、注册日期等关键内容必须与《机动车登记证书》完全一致,且需在附表单独标注注册及转让登记日期。商务部将对填报情况全程监测,多次违规填报的企业及发证机构将被公开通报,从申报环节杜绝信息造假。
3. 负面清单 + 动态退出,严惩不诚信企业
新政建立二手车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对照《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将伪造登记证书、虚假提供售后确认书、不履行质量保证义务等七大行为列为违规红线。对多次违规企业,不仅将被约谈整改,其法人及关联人新设企业的出口申请也将受限,情节严重者将被退出出口资质,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不止于 “堵”:新政同步推动行业升级
此次四部门新政并非单纯约束,更包含多项支持措施,助力二手车出口高质量发展:
严控改装车出口:要求改装车需列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提供改装真实性证明,杜绝借 “改装” 名义规避监管;
提升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贸易平台开拓多元市场,鼓励在海外建立展示交易中心,完善仓储、营销等配套服务;
完善配套体系:推动出口企业与车企、物流、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二手车出口 “一站式” 服务平台,覆盖检测、报关、售后全链条。
行业影响:合规企业迎机遇,乱象将被清退
自 2019 年二手车出口试点启动以来,我国二手车出口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但 “新车伪装二手车”“低质车出海” 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不仅扰乱国际市场秩序,也影响中国汽车出口的国际声誉。
业内专家分析,新政实施后,依赖 “钻空子” 的违规企业将被加速清退,而具备合规运营能力、重视车况检测和售后服务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强调,未来行业竞争焦点将转向 “品质与透明度”,企业需建立标准化检测评估体系,如实披露车辆里程、维修记录,适配海外市场排放标准和路况,让中国二手车以 “优质、透明” 的形象走向全球。
企业应对建议
提前梳理库存车辆,对短期内计划出口的准新车,尽早对接车企办理《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
规范许可证申报流程,确保信息填报与登记证书一致,避免因填报失误影响出口;
布局海外售后服务网络,加强与车企、海外经销商合作,提升售后保障能力;
借助政策支持,开拓 “一带一路” 沿线等新兴市场,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此次四部门联合施策,既守住了监管底线,又释放了支持行业健康发展的信号。随着新政落地,我国二手车出口将告别 “野蛮生长”,迈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汽车产业 “走出去” 增添新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