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兜底

点击关注不迷路

比亚迪: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兜底-有驾

比亚迪这次“兜底”,真的能让车主安心躺平吗?

最近,比亚迪的一则公告在汽车圈炸开了锅。

官方宣布:

从现在起,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型,在智能泊车场景下如果出了事故,比亚迪会直接兜底负责维修和赔偿,不用走保险流程,也不影响来年保费。

听起来挺美,但仔细一想,这事真有那么简单吗?

一、什么是“媲美L4级智能泊车”?先别被名词绕晕了

比亚迪这次主打的“媲美L4级智能泊车”,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自动驾驶技术。

但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个概念。

国际通用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里,L4的意思是在特定条件下,驾驶员可以完全撒手不管,车辆自己完成操作,出事由车企负责。

但现实中,比亚迪所谓的“媲美L4”,其实只针对“泊车”这一个场景。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车停不进去车位时,按个按钮,车辆能自动识别车位、规划路径、完成倒车入库,全程不需要你动方向盘。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自动洗衣机?

你按下启动键,剩下的交给机器。

但洗衣机坏了顶多衣服湿着,车要是撞了墙,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比亚迪这次承诺的“兜底”,核心在于:

如果这套系统出错导致事故,比如撞上障碍物,维修费用和第三方损失由比亚迪全额承担,用户不需要动用保险,也不用担心保费上涨。

这确实是个突破——毕竟过去车企普遍把辅助驾驶功能当作“锦上添花”,真出了事还是得车主自己兜着。

二、比亚迪的“兜底”到底包啥?不是所有场景都管用

比亚迪的承诺虽然听着硬气,但具体细节还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根据官方说明,以下几种情况属于保障范围:

1. 泊车辅助:包括自动倒车入库、侧方停车、遥控泊车等;

2. 代客泊车:比如停车场自动寻找车位并停放;

3. 特殊场景功能:比如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悬空障碍物识别等。

但这些功能得在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才能生效。

如果车辆本身有损伤,比如传感器被泥巴糊住、或者车主私自改装了设备,出了事故比亚迪可不认账。

另外,如果是第三方责任,比如别人开车撞了你的自动泊车中的车,那还是得找对方或保险公司解决。

说白了,比亚迪的“兜底”更像是给智能泊车功能买了一份“专属保险”,但前提是车主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不能“越界”。

三、为啥其他车企不敢这么玩?比亚迪的底气在哪?

在过去几年里,不少车企也推出过类似“智驾险”的服务。

比如小鹏的“智能辅助安心驾驶服务”,每年交239元,最高赔100万;

华为系车型的“智驾无忧权益”,保障上限甚至到500万。

但这些服务都有个前提:

车主必须先走完商业保险流程,再申请额外赔付。

而比亚迪这次直接跳过保险环节,把责任扛到了自己肩上。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1. 数据积累:比亚迪拥有中国最大的智能辅助驾驶车云数据库。

通俗点说,就是他们手里握着超百万辆“天神之眼”车型的实时数据,能精准分析泊车场景下的风险点,从而评估事故概率。

2. 技术自信:官方提到,这套系统在夜间80km/h时速下能识别两轮车并紧急刹停,120km/h触发AEB时也能分两段减速。

这种级别的安全冗余,让他们有底气承诺兜底。

3. 成本控制: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规模化生产让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

即便真出了事故,维修成本对他们来说可能比其他品牌更低。

但话说回来,比亚迪敢这么干,本质上还是因为“智能泊车”这个场景相对简单。

相比城市道路的复杂路况,停车场里的速度低、环境封闭,系统出错的概率自然更低。

如果换成高速领航或者城区自动驾驶,别说兜底了,现阶段车企是不敢冒险的。

四、用户能放心不?

比亚迪的承诺听起来对车主很有吸引力:

不用走保险、保费不涨、维修全包。

但实际能省多少钱?咱们来算笔账:

假设你的车在自动泊车时撞上了墙,维修费花了2万元。

如果走保险,次年保费至少上涨10%,商业险部分。

以一辆20万左右的车为例,商业险大概1500元,涨10%就是150元。

看起来省得不多,但如果频繁出险,累积起来确实是个负担。

但问题来了:这种事故概率有多高?

根据比亚迪的说法,目前“天神之眼”车型保有量超过100万辆。

如果真有大量事故需要赔付,比亚迪这笔账怕是算不过来。

所以他们的底气,可能更多来自对系统可靠性的信心。

不过,用户也要注意一点:

比亚迪的“兜底”仅限于“系统异常或算法失误”导致的事故。

如果车主操作不当,比如按错按钮、强行中断泊车,或者车辆本身有硬件损坏,那责任还是得自己担。

说到底,这玩意儿就像手机防水:

官方宣传能防水,但你要是故意拿去泡澡,坏了可别怪厂商不保修。

五、行业困局未解:责任边界模糊,比亚迪能破局吗?

比亚迪这次的动作,其实触及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自动驾驶场景下的责任划分。

目前全球范围内,除了特斯拉在部分国家试点“完全自动驾驶责任包”外,绝大多数车企都采取“辅助驾驶”定位,明确表示驾驶员需随时接管车辆。

比亚迪的“兜底”相当于把责任主体从用户转移到了车企身上,但这套模式能否推广,还得看后续落地效果。

比如:

事故认定流程复杂:

如果真出了事,交K部门如何判定是系统故障还是人为失误?

比亚迪会不会和用户扯皮?

售后处理效率: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就能解决,听起来方便,但如果遇到高峰期,比如暴雨天集中泊车出错,维修周期会不会拖长?

长期成本压力:

百万辆车里哪怕只有1%的事故率,每年也是上万起维修需求。

车企售后体系能扛得住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比亚迪的尝试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与其让用户承担未知风险,不如车企用技术实力和资金储备来兜底,换取用户信任。

六、用户真实反馈:有人点赞,有人担心“画饼”

在社交平台上,比亚迪车主的反应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觉得“终于不用纠结保险了”,尤其是新手司机,倒车入库总是磕磕碰碰,现在可以放心让系统操作;

另一部分人则质疑:

“真出了事,售后会不会扯皮?”

还有人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

厂商的“兜底”只覆盖智能泊车场景,但日常用车中,更危险的其实是高速行驶和城区跟车。

为什么车企不承诺为这些场景兜底?

是不是因为风险太高,压根不敢赌?

其实答案很简单——泊车场景的技术成熟度更高。

自动泊车依赖的是超声波雷达、环视摄像头和简单的路径规划,而高速领航需要处理复杂的实时路况,两者的技术难度不在一个量级。

比亚迪选择从“最容易控制”的场景切入,既是稳妥之举,也是负责任之举。

七、未来会怎样?车企的责任才刚开始

比亚迪这次的承诺,某种程度上是在试探市场的接受度。

如果效果不错,其他车企可能也会跟进。

但问题是:不是谁都能像比亚迪一样“家大业大”。

新势力这些品牌,毛利率远不如比亚迪,真要学着兜底,怕是得亏出血。

另外,政策层面也需要配套。

目前我国法律对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果车企大规模承诺兜底,会不会倒逼相关部门加快立法进程?

这或许才是比亚迪此举的真正意义:用商业实践推动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完善。

至于普通消费者,与其纠结“比亚迪能不能兑现承诺”,不如先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功能。

如果你是老司机,倒车入库手到擒来,那这套系统可能只是个鸡肋;

但如果你是停车困难户,或者经常在狭窄车位“肉疼”,那比亚迪的“兜底”至少能省去不少麻烦。

技术进步的路,总得有人先跨出第一步

比亚迪的这次“兜底”,不如看作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创新。

它没有解决自动驾驶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在“责任归属”这个老大难问题上,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用户来说,这或许意味着未来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能多一份安心;

对于行业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车企不再只是卖技术,而是开始为技术的后果负责。

当然,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但就像当年手机厂商承诺“碎屏险”一样,初期的质疑和担忧,终会随着技术的普及和体验的提升而消散。

比亚迪这次敢把责任扛在肩上,至少值得一句:“干得漂亮。”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