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们,用车社又来给大家“扒”点新鲜事儿了!
今天咱们聊的,是在国内市场里,存在感简直比“薛定谔的猫”还神秘的品牌——极星(Polestar)!
要不是它这次在慕尼黑车展上高调亮相,我可能都快忘了这牌子了。
你说它没存在感吧,它又真真切切地在那儿,时不时还能整出点儿“大新闻”。
话说这极星Polestar 5,自打2020年那个惊艳四座的Precept概念车一露面,就注定了它与众不同。
那设计,就算是放到现在,也依旧是“潮”得不行,浑身散发着一股子未来科技感。
车身线条流畅得像流动光影,车灯锐利如鹰隼,一眼望去,就知道这绝非凡品。
据说这次在慕尼黑亮相的Polestar 5,基本就是概念车的量产版。
这简直是让一众车迷心痒痒!
不过,心痒归心痒,这价格一公布,我这小心脏可就有点经不住了。
海外起售价低于9万英镑,换算成人民币,那可是86.4万打底!
86.4万啊!
这数字,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了小米SU7那“性价比之王”的形象。
同是中大型纯电轿跑,SU7的顶配也就30万出头,这80多万的Polestar 5,那可是能买差不多三辆SU7了!
这对比,是不是瞬间感觉有点“画风突变”?
“硬核”性能的“高冷”哲学,还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孤高?
当然,人Polestar 5敢开这个价,必有其“独步天下”的底气。
外观上,正如前面所言,那设计确实是“独树一帜”,辨识度极高,在市面上那些“千车一面”的车型中,堪称一股“清流”。
有人说它与小鹏P7、乐道L60在细节上相似,但回溯时间长河,Precept概念车早已先声夺人,这“撞脸”之说,不过是后人的解读罢了。
更关键的是,它骨子里的“内功”也同样深厚。
动力系统,Polestar 5预计标配双电机四驱,这已是新能源性能车的“标配”。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搭载了800V高压平台,这可是个“黑科技”,意味着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强的性能释放。
官方数据更是亮眼:748PS和884PS两个版本,百公里加速最快能飙到3.2秒!
这速度,足以让不少超跑望尘莫及。
续航方面,官方公布的是570-650公里(具体工况未明),但仅凭这强悍的动力表现,已足够让无数车迷“垂涎欲滴”。
与小米SU7的四驱高性能版相比,百公里加速在3秒左右,续航也相仿。
这么看来,在性能参数上,Polestar 5与SU7确实是“棋逢对手”,都是这个级别里的佼佼者。
可价格上的巨大鸿沟,却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
这不禁让人深思:Polestar 5究竟想吸引哪类消费者?
它80多万的定价,显然是瞄准了高端豪华市场。
然而,在国内这个“卷”到极致的市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对价格的敏感度,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
极星在国内市场的“存在感”众所周知,尽管产品力不容小觑,但在品牌故事、市场推广、售后网络等方面,与BBA以及国内新势力们相比,仍有相当长的差距。
“赔本赚吆喝”的背后,是“海外雄心”与“本土困境”的交织
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极星这个品牌,虽然在国内仿佛“人间蒸发”,但在海外,尤其是在欧洲市场,还是拥有一定声量的。
它精准地定位于那些对性能、对设计有极致追求的细分市场。
因此,Polestar 5此次在慕尼黑的亮相,更多的是面向海外市场的“战略性”一步棋。
然而,再看看它家的财务报表,那可真是让人“心惊肉跳”。
2025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增长了56.5%,看似喜人,但净亏损同比却扩大了119.4%,毛利率更是跌至令人咋舌的-49.4%!
这意味着,它每卖出一辆车,都可能亏损近一半的成本。
而且,上半年总销量仅为3.03万辆,同比增长51%。
这销量增长的背后,是巨额亏损的阴影,这“赔本赚吆喝”的意味,显得尤为浓厚。
究其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
首先,研发投入巨大,尤其是在800V平台、高性能电机等前沿技术上,投入之巨,可想而知。
其次,品牌建设需要时间和巨额的营销费用。
更关键的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让消费者愿意拿出80多万去购买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牌,而非选择那些“根深蒂固”的豪华品牌,或是更具性价比的新势力,其难度可想而知。
细想一下,在中国市场,消费者购车,除了性能、设计,品牌价值、保值率,甚至是否“符合潮流”,都是重要的考量。
80多万的价格区间,选择空间极大,无论是传统的BBA,还是其他小众但口碑极佳的品牌,都能轻松纳入考虑范围。
极星Polestar 5,纵有超跑般的性能和前卫的设计,但其在国内的品牌认知度,以及用户口碑的积累,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价”背后,是“水土不服”还是“战略调整”?
因此,Polestar 5这80多万的定价,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产品力的绝对自信,不如说是对海外市场的一种“精准狙击”。
它瞄准的是那些真正懂车、崇尚极致性能、经济实力雄厚的消费者。
而在中国市场,它更像是一位“探路先锋”,或是品牌向上突破的一个“象征”。
毕竟,小米SU7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精准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和“智能化”的期待。
它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将许多曾遥不可及的技术与性能,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而极星Polestar 5,则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试图以“极致”赢得市场。
然而,这种“极致”,在中国消费者眼中,或许会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若说“水土不服”,原因何在?
国内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全方位的体验”,包括品牌影响力、产品力、价格、服务、保值率,甚至社交媒体上的“炫耀”资本。
Polestar 5在品牌影响力、服务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短板。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潜力。
也许,极星正在悄然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
或许,未来会推出更符合本土化需求的产品,或者采取更为灵活的市场推广方式。
毕竟,自Precept概念车问世以来,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都在不断变化。
但话说回来,80万能买三辆SU7,这对比确实令人啼笑皆非。
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硬核的技术和性能,品牌故事、市场定位、用户运营,乃至营销策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极星Polestar 5的出现,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另类”的风景,它让我们看到了纯粹的性能追求,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品牌在不同市场所面临的挑战。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拥有80万人民币,你会选择一辆“极致性能”的Polestar 5,还是三辆“性价比爆棚”的小米SU7呢?
这个问题,细细品味,实在妙趣横生。
毕竟,车,是承载我们驰骋的工具,而购车,也往往伴随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的选择。
一言以蔽之,国内市场竞争之激烈,已是“卷”字当头。
各种车型各展所长,但能否真正赢得消费者青睐,关键在于能否讲好品牌故事,并拿出让消费者“心动”的实在价值。
极星Polestar 5这块“洋姜”,能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