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流量沸腾后的信任危局

小米汽车:流量沸腾后的信任危局-有驾

2025年4月,小米汽车凭借SU7的强劲表现,登顶“10万以上价位段”销量冠军,雷军的财富也因此水涨船高,飙升至中国富豪榜第八位。然而,好景不长,仅仅数周后,小米汽车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销量连续三周下滑,安徽高速事故引发的智驾安全争议,以及“马力限速”“碳盖门”两大舆情事件,让小米汽车从“流量神话”迅速跌落。5月10日,雷军公开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其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这一言论,也侧面印证了小米汽车当下的严峻处境。

销量神话的迅速崩塌

今年3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9000台,这一成绩,让整个汽车行业为之侧目。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月后,形势便急转直下。4月,小米汽车交付超28000台,出现了月度销量的首次环比下滑。而进入5月,情况并未好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提供的上险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销量已经连续三周出现环比下滑 。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一系列舆情事件的发酵。先是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发生严重事故,车辆撞击后起火致3人死亡。这起事故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智驾安全的广泛质疑,尽管小米迅速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并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但事故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小米汽车的头顶。

紧接着,小米SU7 Ultra又陷入了“马力限速”和“碳盖门”的舆论漩涡。这两大舆情事件,不仅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受损,也让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据李颜伟表示,近三周,小米SU7 Ultra受锁动力、碳纤维机盖、二手车保值率下降(导致租赁、黄牛订单减少)、网上退单等传闻影响,销量下降到400多辆/周左右 。曾经的销量神话,如今已摇摇欲坠。

两大舆情重创用户信任

马力限速:性能“阉割”引发众怒

今年2月27日,小米SU7 Ultra正式发布,售价52.99万元。这款车搭载小米超级三电机系统,拥有1548匹的最大马力,最高时速350公里/小时,被宣传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然而,近日多位小米SU7 Ultra车主表示,更新1.7.0版本后车辆动力遭“腰斩”,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限制到约900匹马力,需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排位模式” 。

这一操作,引发了车主们的强烈不满。有车主表示,选择SU7 Ultra版就是因为马力大,如今被限制动力,感觉像是被“欺骗”了。更有车主将其类比为“买顶配电脑需考试才能用显卡”,讽刺小米汽车的做法。甚至,还催生了“代刷圈”的灰色产业,有商家在网上公开叫卖“代刷小米SU7 Ultra排位模式圈速”。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和不满,小米汽车在5月7日晚间发布了《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回应近日SU7 Ultra引发争议的限制马力问题。小米汽车表示,“此前推送的更新版本中的‘排位模式’功能添加解锁条件,给部分用户带来困扰,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已暂停本次推送,针对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将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 。然而,道歉和补救措施,似乎并未能平息车主们的怒火,用户对“主动权被剥夺”的不满,已对品牌信任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冲击。

“碳盖门”:宣传与交付的巨大落差

在小米SU7 Ultra的选装列表中,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被宣传为“赛道级散热设计”,能“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 。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却发现,该部件不仅取消了前备箱功能,所谓的“增强散热”效果也未达预期。实测数据显示,在日常驾驶中,碳纤维盖与普通铝制盖的机舱温度差异不足2℃,风道设计更多是为了复刻原型车的激进造型 。

这一宣传与交付的巨大落差,引发了车主们的维权行动。30余名准车主举牌维权,超300人组建维权群,甚至启动集体诉讼。他们认为,自己花了4万多元,却只买了个“噱头”,要求小米汽车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

小米汽车在回应中表示,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外,还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对于未交付的订单,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改回铝制前舱盖;对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锁单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然而,部分车主并不买账,坚持要求退车。而官方“60天退车冷静期”方案,更是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车评人陈震因客观评价遭极端米粉攻击,也从侧面反映了舆论的撕裂。

“小米=雷军”强绑定的双刃剑

小米的成功,与雷军个人IP深度绑定。从小米手机到小米汽车,粉丝们因信任雷军,而选择小米的产品,形成了类似“粉丝经济”的消费逻辑。在小米汽车的营销中,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亲自站台,为小米汽车背书,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购买 。

然而,这种强绑定的模式,在危机中也暴露出了短板。在“马力限速”和“碳盖门”事件中,极端粉丝对负面评价的“护主”行为,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加剧了公众对品牌的抵触。他们对质疑小米汽车的声音进行攻击,让普通消费者感到反感,进一步损害了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 。

同时,用户习惯直接向雷军问责,将企业问题个人化。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大量用户在雷军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留言,要求他给出解释和解决方案。这导致雷军需承担远超企业家职责的舆论压力,也让小米汽车的危机处理变得更加复杂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米粉成就小米,也限制小米”,过度依赖个人IP的流量打法,在汽车这种高风险、重体验的行业中,易因预期管理失误引发信任危机。

汽车行业的“快”与“稳”之辨

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强调快速迭代、流量驱动。在手机行业,这种思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米手机凭借高性价比和快速的软件更新,赢得了大量用户的喜爱 。然而,在汽车行业,这种思维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智驾安全事故后,小米汽车“脱手也能开”等激进宣传被监管叫停。这一事件,凸显了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差异。在汽车行业,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而小米汽车此前的宣传,过于强调智能驾驶的便利性,忽视了安全风险,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

高性能车的性能限制与宣传落差,也暴露了汽车行业“安全优先于创新”的铁律。小米SU7 Ultra限制马力的做法,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保障驾驶安全,但却因为事前未明确宣传,事后单方面调整,引发了用户的不满。这表明,在汽车行业,企业必须更加谨慎地管理用户预期,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而忽视用户的权益 。

相较特斯拉“家长控制”(用户自主选择)和日本车企“逐级开放”的成熟模式,小米的“硬管”机制与沟通缺位,凸显其在传统汽车产业链规则(如用户权益、合规宣传)上的经验不足。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成熟和规范的行业,有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要求。小米汽车要想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就必须尊重这些规则,加强与用户的沟通,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

流量退潮后的“造车必修课”

小米汽车的困境,本质上是互联网“快法则”与汽车“慢产业”的深层冲突。在前期的营销中,小米汽车通过流量造势,成功拉高了用户预期。然而,在交付售后、安全合规、用户沟通等“慢功夫”上,却准备不足。这导致在面对舆情事件时,小米汽车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

对于雷军而言,或许需要暂时放下“颠覆者”的姿态,重新审视汽车行业的规则和要求。在汽车行业,安全性、可靠性、用户权益保障是重中之重,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小米汽车需要在这些方面“走得慢一点,稳一点”,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建立起与用户的信任关系 。

毕竟,汽车不是手机,容不得参数“拉满”后的试错空间。手机出现问题,用户可以通过软件更新等方式解决;而汽车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小米汽车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吸取教训,认真补上“造车必修课”,以实际行动赢回用户的信任 。

小米汽车:流量沸腾后的信任危局-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