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

一场碰撞测试,撞出全网争议

车企搞碰撞测试本是 “自证安全” 的常规操作,可理想 i8 的碰撞测试,硬是把自己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一边是官博评论区里粉丝集体 “打 Call”,一边是全网网友追着问 “二次对撞啥时候来”;中国汽研刚发声明 “盖章” 测试细节,理想高管之前放话的 “直播复测” 却没了下文…… 这场围绕 “安全” 的舆论战,越打越让人看不懂。#理想发布i8碰撞测试情况说明#

一、事件起因:理想 “自证安全”,却卷入 “对撞争议”

事情始于理想 i8 的一场碰撞测试:官方称用 8 吨重卡模拟事故,测试后 i8 乘员舱没变形、气囊正常,还强调 “不是针对其他品牌”。但此前,理想高管 @张骁 曾公开回应网友,放话 “可以啊,直播都行” ,暗指要和质疑者 “二次对撞”。

这波操作直接点燃舆论:支持者觉得 “车企敢公开测试,安全有底气”;质疑者却追问 “说好的直播复测呢?现在回应咋变味了?” 甚至有人翻出 “测试用二手卡车” 细节,怀疑 “测试条件是不是太‘定制’”。

二、评论区 “冰火两重天”:官博里的信任 vs 全网的追问

若只看理想官博的精选评论,会以为这是一场 “安全赞歌”:

“理想汽车中保研安全全顶级认证!”

“理想的安全性一直让人放心!”

“相信权威机构,加油!”

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有驾

但跳出官博,看其他评论区和普通网友发言,画风完全不同:

有人吐槽:“理想官博评论区像‘偶像超话’,全是控评味儿!”

有人催更:“之前喊着要二次对撞,现在咋没动静了?”

更直接的:“下次测试拿二手理想撞,可劲儿撞,撞烂就行!”

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有驾

甚至,理想官博还设置了 “关注才能评论” 的门槛(截图为证),这波操作让质疑声更响:“连评论都要‘筛选’,还怎么让人相信测试透明?”

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有驾

三、中国汽研发声明:说了啥?又没说啥?

8 月 3 日,中国汽研(国资央企)的声明 给测试 “盖章”:

测试时间、地点、车辆清晰:2025 年 6 月 27 日,中德智联网基地,随机买二手卡车配重 8 吨;

测试数据公开:理想 i8 碰撞速度 60±2km/h,卡车 40±2km/h,测试后 i8 乘员舱、电池都没事,卡车驾驶室也没变形;

但也强调:“没公开过测试数据、报告,也没官方回应”

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有驾

这份声明算是给测试 “真实性” 兜底,可网友疑问还在:“测试是为验证理想安全,可之前高管说的‘直播复测’,为啥不落地?”“如果测试没问题,为啥不敢直面质疑?”

四、高管 “直播约战” 变沉默,网友催更急

回到 7 月 31 日,理想高管 @张骁 回复网友时,底气很足: “可以啊,直播都行 @老汤 Tango ,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 这话当时让不少人期待 “公开透明的二次测试”。

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有驾

但现在,网友催更催到 “急眼”:

“解释下,之前说直播复测啥时候安排?”

“等着呢,没驾驶员我众筹找!”

甚至嘲讽:“理想团队之前叫嚣‘再来一次’,现在咋不吭声了?”

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有驾

这种 “喊话 — 沉默” 的反差,让舆论对 “测试真实性” 的质疑更强烈:到底是真有底气,还是 “嘴硬” 之后不敢接招?

五、为啥这事越闹越热?因为大家要的是 “透明安全”

复盘整个事件,争议核心就一个:汽车安全不是 “自说自话”,而是要经得起 “全民监督”

理想做碰撞测试,本意是证明产品安全,没错;粉丝支持自家品牌,也能理解。但问题出在:

“自证” 和 “他证” 的矛盾:企业主导的测试,哪怕有第三方参与,也易被质疑 “定制条件”;

“喊话” 和 “行动” 的反差:高管公开说 “直播复测”,结果没下文,还设评论门槛,难免让人觉 “底气不足”;

“安全信任” 的建立太难:消费者对汽车安全越来越敏感,“嘴炮” 不如 “实干”,公开测试比控评更有说服力。

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评论区“分裂”、高管“约战”-有驾

结尾:安全不该是 “罗生门”,透明才是硬通货

理想 i8 的碰撞测试风波,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在 “安全” 这件事上,消费者要的是 “透明”,不是 “解释”;要的是 “可验证”,不是 “自夸”

如果理想真有底气,不妨把 “直播复测” 落地 —— 让质疑者亲眼看看测试过程,让数据说话;若测试确实没问题,这反而是最好的 “广告”。反之,若只靠 “控评” 和 “声明” 平息争议,恐怕很难真正打消大家的疑虑。

毕竟,汽车安全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含糊。这场舆论战的结局,最终还是得靠 “透明测试” 来收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