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长期以来是保险行业苦不堪言的“烫手山芋”。一边是保费节节高升,另一边则是险企赔本赚吆喝,2023、2024年全行业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高达数十亿元。不少保险公司都直呼“赔麻了”,甚至嗅到一丝行业寒意。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财险却悄然成为这条沉闷赛道的一匹“怪物”,一出手就搅得行业同行瞠目结舌。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财险交出了一份刺眼的成绩单:保险业务收入近十四亿元,同比暴涨近20倍,净利润突破三千万元。按常理,保险业务新开张,培育期三五年起步,按部就班慢慢熬亏损再熬盈利,可比亚迪财险却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转折。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它手续费、佣金为零,费用率仅6.11%,综合赔付率却高达95.13%,几乎把行业的既定玩法给全盘颠覆。
乍一看,让人不由怀疑:难道新能源车险终于“炼出真经”了?还是比亚迪财险只是沾了特殊市场“红利”?
比亚迪财险的盈利秘诀,其实并不神秘,逻辑极为清晰。首先,它彻底绕开了行业寄生多年的“中介—代理人”链条,走上了直销之路。你买比亚迪车,顺带从官方APP、社区直接上保险,用户被牢牢锁在体系内,不仅没有一分外流的中介费用,连获客、理赔等运营成本都被压缩到极致。业内为手续费打得头破血流,比亚迪财险直接全部“清零”,成本优势由此爆表。
再看风控,传统车险每出一次险都得层层核查、调查取证。而比亚迪财险则掌握着自家每一辆车行驶与维修的全链路数据。车辆一出事故,后台几乎能秒级定损理赔,防止作弊、虚假理赔的能力更是同业难以企及。缠斗多年的定损、人伤、欺诈等顽疾,在大数据、AI风控之下,被逐一攻破。
维修端也是一大杀手锏。传统新能源车维修价格飞天、配件难找、服务不透明,全是溢价大坑。但比亚迪自己做电池,做零部件,集团下的维修体系全部一体化直管,成本和理赔时间都主动可控。过去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动辄200%往上,比亚迪财险短短一年时间从233%降至95%,效率翻了好几番。
经营效率拉满,客户来源却只多不少。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全球新能源车卖了214万辆,中国市场167万台。这规模堪比一池清水里扔下巨石,保险都还没怎么营销,客户源自带滚滚流量,成了同业羡慕不来的“幸福烦恼”。
当然,这一切也有其天花板。季度收入已开启下跌通道,从最高点的8亿多一路走低,只因比亚迪财险目前能做业务的省份不过七个,全国全域铺开依然遥遥无期,加之外部客户拓展能力有限——毕竟它只做比亚迪自家车,转化空间便受制于品牌本身。在新能源车市场整体增速下滑、比亚迪销量放缓的当下,保费收入再冲新高绝非易事。偿付能力方面也亮起黄灯,资本扩张速度已开始快于实际资本积累,行业监管的压力隐隐浮现。
话说回来,这种模式能被同行复制吗?答案并不让人乐观。比亚迪财险的底气,在于整个集团的数据、用户、整车、售后、金融全链条闭环,这种资源配置,市面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没有做汽车的背景、没有数据沉淀、没有自有维修体系的玩家,贸然染指新能源车险,往往只有亏成“血海”的结局。
但比亚迪财险的意义,绝不止于自己盈利,更提醒整个保险行业:所谓新能源车险亏损不是“行业宿命”,而是模式不对、效率低下、数据无力的后果。新一批造车势力无论理想、小米还是小鹏,如果能像比亚迪一样实现直销、风控闭环和成本掌控,新能源车险未必不能变成一门好生意。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源配置、运营协同乃至底层商业逻辑的再造,而不是一味模仿。
新能源车险的“怪物”,其实是整个行业数年沉疴里的“异数”。比亚迪财险用简明的数据和极致的效率对抗行业顽疾,验证了一条赛道是否必然亏损,答案从比亚迪财险身上已呼之欲出——规则变了,世界自然会跟着改变。能否驾驭新规则,正考验着所有后来者的智慧与勇气。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