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 前几天奇瑞在香港上市后的首次公开活动,现场竟然对销量只字未提。 要知道,这家车企今年可是卖出了三百万辆车,成绩相当亮眼。 更让人琢磨的是,那天芜湖下着雨,冷飕飕的,可国际博览中心外却挤满了人。 这些人不是冲着新车促销来的,而是来看技术的。
放着好好的销量成绩不宣传,奇瑞高管们大谈特谈机器人、固态电池和发动机效率,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考量? 作为关注汽车行业多年的车评人,我觉得这事挺有意思,今天就和各位聊聊我的看法。
最近欧洲市场对中国车有些微词,几起召回事件让部分消费者心里打鼓:中国车是不是光便宜不靠谱? 奇瑞这次避谈销量,很可能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董事长尹同跃那句“质量比销量重要”,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 毕竟,在汽车这个行业,口碑的建立需要时间,而信任的崩塌却在一瞬间。
说到技术,奇瑞的“瑶光2025”计划确实有不少干货。 那台热效率达到48%的发动机,要是真能把油耗压到一升以内,对我们车主来说可是实实在在的省油钱。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个叫“墨茵”的机器人,它可不是展台上的花瓶,而是实实在在地测试车载智能系统。 想象一下,未来的奇瑞车型可能会因为它的存在,让车机系统更加流畅稳定。
奇瑞在研发上的投入确实不小。 三万多人的研发团队,加上五万外部专家,这阵容在当下全球车企都在缩减研发预算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 有人担心这笔投入能不能收回成本,但换个角度想,德国博世和日本丰田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长远来看,核心技术才是立足之本。
我特别欣赏奇瑞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思路。 他们计划在海外建26个研发中心,而且不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是要在当地建立“大脑”,让当地人参与研发。 这种做法很聪明,毕竟欧洲人注重的法规、非洲需要的高温防尘、北欧必备的冰雪性能,只有当地人才最懂。 这比直接搬整个工厂过去要灵活得多。
不过说实话,海外员工数量要超过国内这个目标,实施起来挑战不小。 不同国家的管理方式、文化差异、语言障碍,这些都不是光靠砸钱就能解决的。 但话说回来,既然海外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一半,这个险值得冒。
奇瑞似乎不满足于只做个车企,他们想搭建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让其他车企、高校和供应商都能参与进来。 这个思路挺超前,就像手机操作系统一样,生态建成了,生命力自然就强了。 尹同跃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确实,创新这条路,走通了就一片光明。
现在大家都在盯着奇瑞的股价波动,但我认为,真正决定这家企业未来的,是那些藏在芜湖实验室里尚未量产的固态电池,还有那一千多个进行中的研究项目。 这些才是奇瑞敢于在雨中不谈销量的底气所在。
作为潜在车主,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无非是车的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用车成本低。 奇瑞这次技术秀,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努力。 不过话说回来,再好的技术最终也要体现在实车上,让我们消费者真切感受到驾乘体验的提升。
记得上次和几位奇瑞车主聊天,他们普遍反映车辆性价比不错,但对一些细节处理还有更高期待。 这也正常,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每一个螺丝钉的质感都很重要。
未来的汽车市场,注定是技术驱动的市场。 奇瑞选择在这个时候强调技术而非销量,或许是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积蓄力量。 毕竟,在电动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大潮下,没有核心技术,再漂亮的销量数字也只是昙花一现。
车友们,你们怎么看奇瑞的这波操作? 如果奇瑞真的把这些技术都落实到量产车上,你会考虑入手一辆吗? 对于这家专注技术的中国车企,你又有什么期待?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