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魔幻现实主义这词儿,我看就该焊死在2025年的新能源车圈。
一边是哀鸿遍野,大佬们为了抢订单,价格战打得裤衩都快没了,行业增速直接被干到24.6%,梦回燃油车时代。
另一边,一家大家印象里有点“老派”的国企,突然就跟开了倍速挂一样,划出了一道堪比发射火箭的增长曲线。
说的就是北汽新能源。
10月份,这哥们一个月卖了30542台车。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
就是你以为他在一楼跟你喝茶,结果他坐电梯直接到了天台。
同比增长112%,环比暴涨48.7%。
更骚的是,他们完成从月销一万到两万,再从两万到三万的“三级跳”,中间那一下,只花了一个月。
这增长速度,已经不是跑赢大盘了,这是直接把大盘按在地上摩擦,还问它服不服。
一时间,行业里全是问号:这浓眉大眼的北汽,怎么突然就学会了凌波微步?
难道是拜了什么高人?
其实哪有什么高人,不过是把别人用来吹牛逼的功夫,扎扎实实地用在了打地基上。
当大家都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北汽悄悄干了一件更底层、也更要命的事:把“充电”这件小事,做成了一个巨大的“朋友圈”。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过招,不比一拳一脚,比的是内力。
我们先来看看北汽这套让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是怎么打的。
首先是产品线,突出一个“左右互搏,自己卷自己”。
北汽现在是“极狐+享界”双品牌走路,一个负责用极致的性价比去抢滩登陆,另一个负责用科技和豪华感去拔高山头。
极狐品牌,就是那个登陆部队。
10月份一个月就卖了23387辆。
怎么做到的?
简单粗暴。
你看那个全新的阿尔法T5,直接把价格打到了10.98万起。
这价格,你买个像样点的燃油SUV都费劲。
但它给你的东西可一点不含糊。
上了北汽自己捣鼓的“神擎增程”,配宁德时代的电池,纯电能跑215公里,综合续航1215公里。
这数据直接对着传统增程车主的脸喊话:你们担心的“抖、吵、馈电肉”,在我这儿,不存在的。
这就是典型的用技术优势,去碾压价格劣势。
更狠的是极狐T1,定位“大容量,随心开,好精致,极安全”,价格直接干到6.28万起。
这已经不是在卖车了,这是在给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车发“新手大礼包”。
结果呢?
上市首月大定破3.5万台。
事实证明,在绝对的诚意面前,任何花里胡哨的营销都显得苍白。
另一边,享界品牌,就是那个负责占领高地的特种兵。
享界S9T,挂着鸿蒙智行的标,身份就不一样了。
作为华为“亲儿子”矩阵里的首款旅行车,它不跟你谈性价比,它跟你谈“智美全能”,谈生活方式。
结果,72小时大定破万,25天破两万。
买这车的人,冲的可能不只是车,更是背后那个叫“华为”的生态。
你看明白没?
从6万多到40多万,北汽用两只手,把整个主流消费市场像摊煎饼一样铺满了。
不管你兜里有多少钱,想买个什么样的电车,它总有一款能让你停下来琢磨琢磨。
这就叫无死角覆盖,让对手想找个空隙切进来都难。
但如果只是产品能打,那顶多算个优秀学生。
北汽牛逼的地方在于,它不光会造车,更会“做局”。
这个局的核心,就是把“用户”这两个字,从PPT上的口号,刻进了骨子里。
营销上,极狐简直是破圈界的泥石流。
别的车企还在请流量明星尬笑站台,极狐跑去跟北汽男篮搞“长情共生”,把体育粉的热血转化为品牌粉的忠诚。
新车T1上市,不开发布会,搞了个“脱口秀盛宴”,让用户在笑声中就把车的优点给记住了。
转身又独家冠名大运河音乐节,在摇滚和民谣里跟年轻人称兄道弟。
这种操作的核心逻辑是,我不想教育你,我只想跟你玩儿到一块去。
从“我说你听”的品牌输出,变成了“我们一起嗨”的用户共创。
这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当然,光会玩儿还不够,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这个实处,就是服务,尤其是充电服务。
朋友们,电车主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不是续航短,而是充电烦。
是那种看着手机地图上有一排充电桩,开过去却发现一半是坏的,一半在排队的绝望。
北汽对这事儿的理解就特别到位。
它知道,解决充电焦虑,比多给100公里续航更能收买人心。
于是,他们开始疯狂扩建“充电朋友圈”。
一方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了140座极狐专属充电站,给自己的车主开小灶。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它放下了身段,跟近百家充电运营商合作,把超过100万根公共充电桩都接入了自己的网络。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极狐的车主,理论上拥有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巨大的充电网。
手机APP一点,哪儿有桩,哪个能用,一清二楚。
这就叫“走到哪,电就充到哪”。
这种“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的格局,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
它不是在卖一个冷冰冰的工业品,它是在提供一种“无忧出行”的服务。
当你的用户再也不用为充电发愁时,他还有什么理由去看别的品牌?
这就是北汽的阳谋:用一个庞大而便捷的补能体系,悄悄地给你套上一个舒服的“枷锁”。
最后,我们得聊聊技术。
在这个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你吹得再响,风一停就摔死了。
北汽走的路线非常务实,叫“自主创新+开放协同”。
翻译过来就是:能自己干的绝不含糊,自己干不了的就找最牛逼的人一起干。
“北汽元境AI大模型”是自己干的,AI日程助理、AI备车这些功能,累计调用超8亿次,说明这玩意儿不是花架子,是真的有人在用。
而跟华为的合作升级,就是典型的“抱大腿”的艺术。
这不是简单的采购,而是从研发、制造、质检到渠道的全方位捆绑。
等于说,华为把自己的看家本领,给北汽开了个专属VIP通道。
这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品牌光环和用户信任。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联合小马智行,把L4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给量产下线了。
这步棋就更妙了,它是在告诉市场:我不光能解决你今天的续航焦虑,我连你明天的方向盘都准备帮你省了。
你看,产品、营销、服务、技术,这四个轮子,北汽新能源让它们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协同转动了起来。
所以,从月销一万到三万的“三级跳”,根本不是什么偶然的市场红利,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体系化胜利。
作为一家“创业型新国企”,北汽身上有一种奇妙的混合气质:既有国企的战略定力和资源厚度,又有创业公司的敏锐和灵活。
它既能在低端市场跟你拼刺刀,用性价比杀得血流成河;又能在高端市场跟你讲故事,用科技豪华树立品牌逼格。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能力,在今天这个内卷到极致的市场里,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北汽新能源的增长飞轮已经转起来了,而且越转越快。
它的成功给所有同行提了个醒:新能源汽车这场马拉松,靠短跑冲刺是赢不了的。
最终比拼的,是你到底建了多宽、多深的护城河。
而北汽,显然已经挖好了自己的那一条。
全部评论 (0)